- 相关推荐
红军长征的故事(精选10篇)
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三支主力部队先后被迫离开原来的根据地进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大家知道有哪些关于长征的故事吗?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红军长征的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红军长征的故事 1
长征一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就四处围追堵截红军队伍,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设下了重重关卡,大大小小的战役打了一路,但长征路上的第一场硬仗——湘江之战,却是不得不说起的一战。
湘江战役是红军在长征开始阶段打得最惨烈的一次战役,甚至可以说是红军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惨败。看着被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江水,战士们的眼泪都流干了,这次惨败让许多有识之士警醒,他们都在思索着:为什么会失败?以后的仗要怎样打?
1934年11月25日,中央军委下达了抢渡湘江的命令。这一命令立刻让行进中的红军队伍紧张起来。当时,中央红军后有追兵,左右两边又有堵截,湘江横在眼前,及时抢渡是大部队转移唯一的选择。
11月21日,防守湘江沿线的国民党兵不敢与红军硬碰硬,以兵力不足为借口,撤走了原本驻扎在湘江防线的部队,使蒋计划的湘江防线出现了一个无人防守的缺口。这是天赐良机,能不能顺利通过第四道封锁线就在此一举,但中央红军却没能抓住这个机会。
自中央军委下达了渡江命令之后,红一军团的先头部队就于二十七日赶到了界首渡口。由于原来的驻军已经撤走,而被蒋派来接替防守的部队还没有赶来,这个渡口就无人把守。
红军战士没有经过战斗就顺利占领了这一渡口,并很快控制了界首以北六十华里的湘江两岸。而此时,中央军委纵队也到达了离渡口不远的地区,只要赶到渡口就可以平安地过江了。
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湘江两岸都在红军的控制之下,不用顶着枪林弹雨渡河。剩下的工作就是争取时间,在敌人的守军还没来之前渡过湘江。
十万火急的命令一道接着一道,但中央军委纵队就是加快不了速度。敌人随时都会来,所有人都焦急万分。
红军的行军速度一直都很快,怎么这一次就是快不了呢?原来,在突围前,中央领导想将整个中央苏区几年来的家当都搬走,雇佣了几千名挑夫,整个兵工厂都拆卸下来,绑成担子。凡是能带走的东西都装在驴子和马匹上,比如大炮、印钞机、文件档案,都带上了,就连工厂里的机器也不例外。
一门大炮拆卸以后就要八个人抬着走。大炮底盘就要十几个人才抬得动;工厂的石印机也舍不得扔下,要七、八个人抬着。这样庞大的运输队伍,在宽阔的大道上都不可能走快,更不用说在湘江沿岸的羊肠山道上了。
而当敌人摸清红军是要转移到湘西以后,就从四面八方调集重兵建立了三道封锁线。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不顾敌我力量的强弱对比,仍然采取硬碰硬、死拼的办法对付敌人,反对毛泽东、朱德等人的游击战术。这样一边打一边走,还带着大量的负担,使红军每天行军的速度跟蜗牛一样。
11月 26日,走了八公里;
11月 27日,人困马乏,走得更少了,只有六公里;11月28日,军委纵队不得不改变计划,丢弃了一些笨重的器具,这一天走了二十八公里;11月29日,情况更加紧急,军委纵队命令,红军战士只留下必备的口粮和武器,全速向湘江进发。这一天走了三十二公里。
足足用了四天时间,中央军委纵队才赶到湘江岸边,准备开始渡江。遗憾的是,同样是在这一天,国民党的湘军和桂军也赶到了。敌人的部队蜂拥而至,向正在渡江的红军发起猛烈的攻击。
湛蓝的天空上飘着大朵大朵的白云,碧清的江水被习习的江风吹得波光粼粼,十分好看。湘江即使到了深秋,水势仍然很盛,风景如画的湘江沿岸,忙着渡江的红军战士坚守在两岸的渡口上,为了掩护中央军委渡江,他们丝毫也不敢放松警惕。
就在此时,白云之间忽然传来隆隆的巨响,黑压压的飞机铺天盖地地从云层中冒出来,在滚滚奔流的江上狂轰滥炸。
有恃(shì)无恐的敌机大模大样地在天空中盘旋,有些甚至贴着树梢飞行。刚到江心的战士们死伤无数,鲜血染红了湘江的水流。
与此同时,敌人的大炮也在攻击着我们的红军战士。
炮弹一发又一发,红军的阵地上炸开一团又一团的火光。在重武器上,红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装备根本无法相比,但为了掩护中央军委成功过江,战士们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战斗。
炮弹与重磅炸弹的爆炸声不绝于耳,许多来不及躲避的战士被震得耳鼻出血,甚至昏死过去。但战士们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保卫中央军委纵队安全渡江!
武器装备简单的.红军,要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挡住国民党反动派的飞机和炮弹,那种情景是难以想象的,是十分残酷的。但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红军战士们硬是用身体阻挡了敌人两天的进攻。
敌人的炮弹好像永无止境,红军战士心中的信念却比轰轰来袭的爆炸声更加坚定,一定要顶住!一定要顶住!
12月月1日,战争打响的第三天,战况进行到了最艰巨的时刻。敌人不再用重炮和飞机等重武器,而是对湘江两岸的红军发动了全线进攻,企图控制渡口,拦截正在强渡的红军队伍。这是面对面的厮(sī)杀,是生死存亡的战斗,是意志力与精神力的较量。
这个时候,什么都不再重要,双方拼的是勇气,是信念!不管敌人带着多么先进的武器冲上来,红军战士硬是用刺刀,用自制的手榴弹挡回去。
敌人的一个连被打退了,又冲上来一个营。
一个反动派冲过了防线,就有一个红军战士毫不犹豫地迎上去,给敌人迎头痛击。
敌人用机枪扫射着向前进攻,就有红军战士以身体作掩护,让战友们得以打退敌人。
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役,但不管情况多么艰难,界首渡口始终掌握在红军战士们的手中。湘江两岸洒下了千千万万红军的鲜血,战士们却始终没有停止战斗。
12月1日下午五点钟,中央领导和红军大部队终于全部渡过了湘江,结束了轰轰烈烈的湘江战役。
湘江战役中,红军以巨大的代价突破了蒋的第四道封锁线。战后清点人数,红五军团和少共国际师都损失过半;红八军团损失更为惨重,有三分之二的战士都在这一役中丧生;第三十四师在战斗中被敌人重重包围,全体指战员拼尽全力,直到弹尽粮绝,除个别战士受重伤之外,绝大多数人都壮烈牺牲了。
出发时,红军的队伍浩浩荡荡,有八万多人。但渡江之后,仅剩下三万多人,其中还有许多轻、重伤员。
望着被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江水和江上漂浮着的烈士尸体,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几位中央红军领导的心情都异常沉痛。许多成功渡过江来的战士都痛哭流涕(tì),为自己昔日的战友悲痛万分。
被狂轰滥(làn)炸之后的湘江,天空中浓烟滚滚,雾气笼罩,朵朵乌云浮在低空,使硝烟弥漫的江上更加压抑。原本碧清的湘江水已成了血色,秋风吹过,荡开红色的涟漪(lián yī),满目都是尸体、行李、破碎的枪和衣物,场面沉闷而悲壮。
往日并肩作战的同志,经此一役后就长眠江底,再也见不到了。这是红军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惨败。许多领导人都因此清醒地认识到,此时中央领导们的指导方针是错误的,再这样继续下去,不仅长征无法完成,中国革命也将遇到极大的危机。
这场战役以后,广大红军指战员对王明路线的怀疑,以及要求更换领导的不满情绪达到了顶峰,使红军革命的方向有了向正确路线扭转的条件。
湘江之战中没有个人英雄,因为全体参加了湘江战役的红军将士都是英雄。他们凭借着极其简陋的武器和还没有修筑完成的工事,互相掩护,用生命的代价打退了一批又一批国民党反动派,用忘我的厮杀保存了革命的火种,用血的付出敲响了人们心中的警钟,是血色湘江之上最值得我们崇敬和怀念的集体英雄!
红军长征的故事 2
作者常敬竹说,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
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与子弹迎头扫射,三枚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红军长征的故事 3
1935年6月,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飞渡天险大渡河后,继续向四川天全、芦山前进,准备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6月上旬,毛泽东率领中央军委纵队从花岭坪出发去水子地。当队伍来到半山腰一段开阔地时,已经人困马乏。这时,突然天空出现三架敌机,气势汹汹地向队伍俯冲过来。
毛泽东见状急忙喊:“大家隐蔽!隐蔽!”可是已来不及了,敌机俯冲下来,呼啸的炸弹落地开花,顿时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其中一颗炸弹落在离毛泽东很近的地方。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眼疾手快的警卫班长胡昌保大喊一声:“主席……”猛然扑上前,趁势用力将毛泽东推向一边……随即,“轰!”的一声巨响,爆炸掀起了数丈高的尘土,刹那间烟雾弥漫,周围什么也看不见。被气浪推倒在地的警卫员吴吉清、陈昌奉,迅速爬了起来,不顾一切地冲进了烟柱中,只见胡昌保用双手紧紧地捂着肚子,一声不响地倒在地上,幸免于难的毛泽东满身尘土,正蹲在不省人事的胡昌保身旁,一边用手抚摸着他的头,一边急切地轻唤着:“昌保!昌保……”
胡昌保在毛泽东的呼唤中,缓缓地苏醒过来,他微微睁开双眼,苍白的脸上冒着密密麻麻的汗珠,看到毛泽东就在自己的身边,他脸上立刻闪出一丝笑容,急切地问道“主席好吗?受伤没有?”
“没有,小胡,我很好!”毛泽东连忙回答。毛泽东从军用水壶里倒了一杯水送到他嘴边。
这时,卫生员钟福昌闻讯赶来。毛泽东急促地对他说:“快!快!给他上药。”
胡昌保摆了摆手说:“主席,我不行了,把药留下,你们继续前进吧!”他原来那一张红润的脸几乎在变得更加苍白了。
“没关系,你会好的!”毛泽东安慰着,帮着钟福昌给他包扎伤口。包扎完后,毛泽东坐在地上,把胡昌保的头放在自己的`臂弯里,轻声地说:“胡昌保,你不要紧,你会好起来的,坚持一下,我们把你抬到水子地,找医生治疗。”
胡昌保躺在毛泽东的怀里,两只眼睛有些失神了,但仍然留恋地紧盯着他,非常吃力地说:“主席,我不行了,血全流在肚子里。我没什么牵挂,最可惜的是不能跟随您前进了!”说到这里,两颗泪珠滚出了眼角,喉咙像有一块东西堵塞了似的,喘息了一会儿,他又继续说:“主席,我牺牲之后,如果可能,请您转告我的父母,他们住在江西吉安。”毛泽东点点头,没说什么,只是更紧地抱着他。
过了一会儿,胡昌保又将脸转过来,望着围在身旁的警卫班战友们,缓慢地、吃力地说:“同志们,你们一定要好好地保护主席!”
“班长,请你放心!我们一定会尽职尽责,保卫好主席!”战友们大声回答说。
胡昌保的声音越来越低沉了,越来越听不清楚了。最后,他用了最大的力气,抬起头来,又一次目不转睛地望着毛泽东和警卫班的战友们,嘴唇微微地颤动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说:“祝—革—命—成—功!”然后重重地倒在毛泽东的怀中,永远闭上了双眼。
“昌保!昌保!”“班长!班长!”毛泽东和大家拼命地喊着,但是再也喊不醒他了。面对为保护自己而壮烈牺牲的胡昌保,毛泽东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悲痛,哭了起来。警卫班的战士们也全都伤心痛哭了起来。
毛泽东慢慢地从胡昌保的脖子底下抽出手,把他轻轻放在地上,然后慢慢站起来,低声对陈昌奉说:“毛毯!”陈昌奉顺手把挂在身上的毛毯递过去。这一条毛毯是毛泽东从井冈山带下来的,一直伴随着他,是他十分珍爱的一件物品。毛泽东慢慢将毛毯打开,小心翼翼地盖在胡昌保的身上。他语气沉重地吩咐在场的战士们:“这样一个好同志牺牲了,太可惜了。我们把他好好掩埋起来,在坟前立个牌子,为革命牺牲的同志,我们将永远怀念他们!”然后,他缓缓地站起身来,摘下自己头上的红星八角帽,默默地向烈士的遗体三鞠躬,默哀致敬,泪水从他那宽阔的脸颊上不停地流下来。
战士们遵照毛泽东的吩咐,把烈士安葬在他牺牲的路旁。毛泽东亲自为胡昌保的坟墓培土,他把一锹一锹的泥土,铺洒在高高的坟堆上,最后用力地拍打了几下,然后告别了长征路上这座亲手建起的新坟墓,坚定地一步一个脚印继续前进。
胡昌保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为掩护毛泽东而壮烈牺牲的警卫战士。他的死,给毛泽东的打击很大。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毛泽东言谈很少,沉浸在悲痛之中。在继续长征的路上,他会不时地回头望望,总以为胡昌保还在自己的身边…
红军长征的故事 4
1935 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肠胃病。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赶不上队伍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们走在后面。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 “老班长”。
三个病号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来里路。一路上,老班长带我们走一阵歇一阵。到了宿营地,他就到处去找野菜,和着青稞面给我们做饭。不到半个月,两袋青稞吃完了。饥饿威胁着我们。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草根,可是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其实他这些天比我们还瘦得厉害呢。
一天,他在一个水塘边给我们洗衣裳,忽然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了钓鱼钩。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鲜美的鱼汤。尽管没加作料,可我们觉得没有比这鱼汤更鲜美的了,端起碗来吃了个精光。
以后,老班长尽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把我们安顿好,就带着鱼钩出去了。第二天,他总能端着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我们虽然还是一天一天衰弱下去,比起光吃草根野菜来毕竟好多啦。可是老班长自己呢,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
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你怎么不吃鱼啊?”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老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
“不,我全知道了。” 我打断了他的话。
老班长转身朝两个小同志睡觉的地方看了一眼,一把把我搂到身边,轻声说:“小声点儿,小梁!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
“可是,你也要爱惜自己啊!”
“不要紧,我身体还结实。” 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小梁,你看这草地,无边无涯,没个尽头。我估计,还要二十天才能走出去。熬过这二十天不简单啊!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可是,你总该跟我们一起吃一点儿呀!”
“不行,太少啦。” 他轻轻地摇摇头,“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 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地摸……”
我再也忍不住了,抢着说:“老班长,以后我帮你一起找,我看得见。”
“不,咱们不是早就分好工了吗?再说,你的病也不轻,不好好休息会支持不住的。”
我还坚持我的`意见。老班长忽然严厉地说:“小梁同志,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分配。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
望着他那十分严峻的脸,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竟扑倒在他怀里哭了。
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鱼汤特别少,每个搪瓷碗里只有小半条猫鱼,上面漂着一丁点儿野菜。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啦!”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 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挨了一天又一天,渐渐接近草地的边了,我们的病却越来越重。我还能勉强挺着走路,那两个小同志连直起腰来的力气也没有了。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我们就这样扶一段,搀一段,终于走到草地边上,远处,重重叠叠的山峰已经看得见了。
这天上午,老班长快活地说:“同志们,咱们在这儿停一下,好好弄点儿吃的,鼓一鼓劲,一口气走出草地去。” 说罢,他就拿起鱼钩找水塘去了。
我们的精神特别好,四处去找野菜,拾干草,好像过节似的。但是过了好久,还不见老班长回来。我们四面寻找,最后在一个水塘旁边找到了他,他已经昏迷不醒了。
我们都着慌了。过雪山的时候有过不少这样的例子,战士用惊人的毅力支持着自己的生命,但是一倒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要挽救老班长,最好的办法是让他赶快吃些东西。我们立即分了工,我去钓鱼,剩下的一个人照料老班长,一个人生火。
我蹲在水边,心里不停地念叨:“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 可是越性急,鱼越不上钩。等了好久,好容易看到漂在水面的芦秆动了一下,赶紧扯起钓竿,总算钓上来一条两三寸长的小鱼。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 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 我几乎要哭出来了。
“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
老班长用粗糙的手抚摸我的头。突然间,他的手垂了下去。
“老班长!老班长!” 我们叫起来。但是老班长,他,他的眼睛慢慢地闭上了。
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很久很久。
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红军长征的故事 5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 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 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有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红军长征的故事 6
在漫长而艰苦的长征路上,有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而雪山忠魂的故事,更是让人动容。
夹金山,一座高耸入云的雪山,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红军战士们穿着单薄的衣衫,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一步一步艰难地攀登着,每走一步都要耗费巨大的力气。狂风呼啸着,雪花漫天飞舞,仿佛要将这些勇敢的战士们吞噬。
在这支队伍中,有一位年轻的战士叫小李。他身材瘦小,但眼神中却充满了坚定。小李一路上帮助着那些体力不支的战友,不断地鼓励大家坚持下去。当他们来到半山腰时,一位受伤的老战士实在走不动了。小李毫不犹豫地背起老战士,继续前行。
随着高度的增加,空气越来越稀薄,小李感到呼吸困难,脚步也越来越沉重。但他没有丝毫放弃的念头,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老战士背过雪山,一定要完成长征的使命。
然而,在接近山顶的时候,小李的'体力也耗尽了。他喘着粗气,每一次呼吸都像是在与死神抗争。但他依然紧紧地背着老战士,一步一步地向前挪动。最终,小李实在支撑不住了,他和老战士一起倒在了雪地上。
其他战士们发现了他们,赶紧跑过来。大家试图唤醒小李,但他已经陷入了昏迷。战士们含着泪水,将小李和老战士围在中间,用自己的身体为他们遮挡着风雪。在这寒冷的雪山上,战士们的心中却燃烧着一团火,那是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对战友的深厚情谊。
小李最终没有醒来,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红军战士们的心中。他们带着小李的遗愿,继续向山顶攀登,终于成功地翻过了夹金山。在长征的历史长河中,小李只是众多英雄中的一个。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书写了壮丽的篇章,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红军长征的故事 7
在红军长征的艰难岁月里,有一个关于一袋干粮的故事,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
小兰是一个只有十三岁的红军战士,在艰苦的长征途中,她始终跟随着大部队。小兰年纪虽小,但却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毅力。
出发的时候,每人都背着一袋干粮。小兰也不例外,她小心翼翼地背着自己的干粮袋,知道这是在漫长征途中的重要支撑。然而,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小兰为了照顾受伤的战友,不慎把自己的干粮袋弄丢了。
一开始,小兰不敢告诉别人,她默默地忍受着饥饿。看着战友们吃着干粮,她只能咽着口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兰越来越虚弱。她的脸色苍白,脚步也变得虚浮起来。
细心的陈赓首长发现了小兰的异样。他关切地问小兰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小兰强忍着泪水,摇了摇头。陈赓首长不相信,他打开小兰的干粮袋一看,却发现里面空空如也。
陈赓首长心疼地看着小兰,立刻把自己的干粮分了一些给她。小兰坚决不肯接受,她说:“首长,我不饿,我有干粮。”陈赓首长严肃地说:“孩子,你必须吃,不然你会走不动的。”小兰无奈之下,只好接过了干粮。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小兰始终铭记着陈赓首长的'关怀。她更加努力地照顾受伤的战友,积极参与各种任务。那袋干粮,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种力量,激励着小兰和所有的红军战士们勇往直前。
终于,经过漫长的跋涉,红军队伍走出了困境。小兰也在长征的洗礼中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战士。那袋干粮的故事,成为了长征中一段温暖而难忘的记忆。
红军长征的故事 8
在漫长而艰苦的长征路上,有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其中,雪山的考验更是让红军战士们展现出了钢铁般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
夹金山,一座高耸入云的大雪山,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气候恶劣。红军战士们身着单薄的衣衫,脚穿破旧的草鞋,向着这座巍峨的雪山挺进。
战士小李是一位年轻而勇敢的'战士,他怀着对革命的坚定信念,跟随大部队踏上了征服夹金山的征程。在山脚下,他望着那白雪皑皑的山峰,心中涌起一股豪情。他知道,这将是一场艰难的战斗,但他毫不畏惧。
随着队伍的前进,寒冷的气息越来越浓。狂风呼啸着,吹得人几乎站不稳。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很快就覆盖了战士们的身体。小李紧紧地裹着自己的破棉袄,但依然抵挡不住刺骨的寒冷。他的手脚渐渐麻木,但他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咬着牙继续前行。
在攀登的过程中,有许多战士因为体力不支、缺氧等原因倒下了。小李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心中充满了悲痛。但他知道,不能停下,只有前进才有希望。他搀扶着一位受伤的战友,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爬。
当他们接近山顶时,空气更加稀薄,每走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小李感到呼吸困难,头晕目眩,但他依然坚持着。突然,一阵狂风袭来,将他和战友吹倒在地。他们挣扎着想要站起来,但身体却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就在这时,小李看到不远处有一位老战士也倒在了地上。他急忙爬过去,想要帮助老战士。老战士脸色苍白,嘴唇发紫,但他的眼神中依然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紧紧地握住小李的手,说:“孩子,不要管我,继续前进。我们一定要把革命的火种传递下去。”小李泪流满面,他不愿意放弃老战士,但他也知道,不能辜负老战士的期望。他站起身来,向老战士敬了一个军礼,然后继续向着山顶前进。
终于,小李和他的战友们登上了山顶。他们欢呼着,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但他们没有时间休息,因为还有更多的困难等待着他们。他们迅速下山,向着新的目标前进。
在长征的路上,像小李这样的战士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书写了一段段壮丽的篇章。他们的精神如同雪山之巅的阳光,永远照耀着后人前进的道路。
红军长征的故事 9
茫茫草地,一望无际,看似平静的表面下却隐藏着无数的危险。红军战士们在这片充满挑战的土地上,演绎着顽强不屈的传奇。
战士小王所在的部队进入了草地。一开始,他们还能看到一些稀疏的草丛和小水坑。但随着深入草地,情况变得越来越恶劣。草地中的积水越来越深,泥泞不堪,每走一步都要耗费极大的力气。而且,草地上的天气变化无常,一会儿烈日炎炎,一会儿又暴雨倾盆。
小王背着沉重的行囊,艰难地行走在草地上。他的脚已经被水泡得发白,疼痛难忍。但他没有抱怨,只是默默地坚持着。他知道,自己肩负着革命的重任,不能轻易放弃。
在草地中,食物也成了一个大问题。战士们带的干粮很快就吃完了,只能靠挖野菜、吃草根来充饥。小王和战友们四处寻找可以吃的东西,有时候为了找到一点野菜,要走很远的路。
有一天,小王和几个战友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片沼泽地。他们小心翼翼地绕着沼泽地走,但其中一个战友不小心陷入了沼泽中。小王和其他战友急忙伸手去拉,但沼泽地的吸力很大,他们也差点被拉进去。在这危急时刻,小王急中生智,他解下自己的腰带,扔给陷入沼泽的战友,然后大家一起用力,终于把战友拉了出来。
经过几天几夜的艰苦跋涉,小王和他的部队终于走出了草地。他们虽然疲惫不堪,但心中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在这片草地上,他们战胜了饥饿、寒冷、疲惫和危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红军长征的故事 10
在长征的艰难历程中,信念是红军战士们前进的动力。战士小张就是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在长征路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小张是一个年轻的红军战士,他从小就对革命充满了向往。在长征开始后,他毅然加入了红军队伍,跟随大部队踏上了征程。
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小张受了重伤。他的腿部被敌人的子弹击中,鲜血直流。战友们想要把他抬下去治疗,但小张坚决不同意。他说:“我不能离开战场,我要和大家一起战斗。”在简单地包扎了伤口后,小张又继续投入了战斗。
随着长征的进行,小张的伤势越来越严重。他的腿部开始发炎,疼痛难忍。但他依然咬着牙坚持着,没有掉队。在漫长的行军路上,他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有时候,他实在走不动了,就爬着前进。
在艰苦的环境中,小张始终没有放弃对革命的信念。他相信,只要大家团结一致,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他用自己的行动激励着身边的战友,大家一起互相扶持,共同前进。
有一次,部队在翻越一座陡峭的.山峰时,遇到了敌人的袭击。小张不顾自己的伤势,拿起武器和战友们一起投入了战斗。在战斗中,他表现得非常勇敢,多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最终,部队成功地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继续前进。
在长征的路上,小张用自己的信念和勇气,诠释了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让我们永远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红军长征的故事】相关文章: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儿童画03-25
乌鸦的故事睡前故事08-16
胎教故事经典故事01-29
儿童故事睡前故事03-14
儿童故事童话故事06-08
儿童故事睡前故事(必备)05-27
幼儿故事中班故事教案08-17
幼儿故事童话故事03-08
童话故事睡前故事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