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幼儿园说课稿大班美术三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说课稿大班美术3篇,欢迎大家分享。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美术 篇1
从本学期开始,新教材里多了名画欣赏活动,让孩子们从小接触经典绘画作品,直接与大师作品对话,更好的促进幼儿欣赏能力的发展,孩子们对活动也很感兴趣。于是在感受名画构图、色彩、线条的同时,我又为孩子们选择了一些贴近幼儿生活的画,本次活动我们以“红色中的和谐”作为欣赏内容,《红色中的和谐》是马蒂斯成熟期的代表作。画中描绘了一个室内的场景,其中有精心布置的桌子、衣着整洁的女佣、鲜艳的桌布和墙纸、两把椅子和一扇窗户;通过窗户,画家还描绘了一片室外的自然景色——绿色的草地、黄色的花朵、几棵树和一所房子。作品非常符合大班幼儿思维和认知的特点,活动中试图打破幼儿的视觉习惯,让他们感受冷暖色的对比,从而通过欣赏活动丰富幼儿的创作经验和创作水平。
但对于大班第一学期的幼儿来说冷暖色的对比稍有困难,因此,我把此活动的目标制定为1、通过欣赏名画,感受作品中冷暖对比色和直线、曲线的动静对比,幷能尝试把冷暖对比色运用到幼儿绘画中去。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艺术表现力。
准备的'材料有“课件马蒂斯的作品”、“空白的画——《家》”。课件制作巧妙、颜色鲜艳,冷暖对比强烈,一下子就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使孩子在欣赏的过程中体验了美感,提高了观察兴趣。
本次活动我运用了直观教学法、提问法并按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先让幼儿看名画,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理解画面中所运用的冷暖对比色以及动静对比等内容。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整个过程中我始终本着“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幼儿自由欣赏、集体交流、教师小结,让幼儿理解作品的特点。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幼儿进一步理解作品冷暖色的运用,并鼓励幼儿大胆进行创作。
依据大班幼儿的特点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感知与讲述。
二、分析与解释。
三、幼儿作画。
四、结束活动。
在第一个环节感知与讲述中,我直接出示名画让幼儿观察,通过几个简单的提问让幼儿说说画里有些什么,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探索的动机,建立幼儿已有经验与新学习内容的联系。让幼儿初步与大师作品直接主动对话,他们潜在的艺术潜能被调动了。这些问题比较简单,可让幼儿自由讲述,我不做任何评价,只要孩子能说出就可以。本环节中发现孩子们还是比较积极去观察的。(上课过程中发现的积极还是不足)
在第二个环节分析与解释中,重点引导幼儿通过欣赏名画,感受作品中冷暖对比色和直线、曲线的动静对比。首先让幼儿说说看到画中很多红色的感觉,然后在再通过提问“画画的人除了用红色还用了什么颜色?”引出冷暖对比色在作品中的运用。接着让幼儿找找画中哪些地方用了对比色?在幼儿充分讲述后,我做了一下总结,帮助幼儿理清思路,使幼儿加深印象。动静对比环节中,我请幼儿通过观察,找出哪里用了直线,哪里用了曲线。然后再谈谈看直线和曲线的不同感受。为了加深幼儿对直线和曲线动静对比的认识,我请幼儿用肢体动作来表现一下。幼儿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上课过程中发现的积极还是不足)欣赏活动不能只注重对一件作品的欣赏,还必须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和运用,从而使幼儿获取丰富的知识和欣赏经验。因此,我在介绍画家的同时,又请幼儿欣赏了马蒂斯的其他作品,让幼儿进一步感受画家大量运用强烈对比色彩的风格。
第三个环节是幼儿作画,我设计的是,出示一副未涂颜色的画——《家》,并问幼儿“小朋友你自己的家漂亮吗?”以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再通过欣赏色相环,引导幼儿把对作品中冷暖色调的理解运用到自己的涂色作品中,培养幼儿的艺术表达力。从幼儿的作品来看,多数孩子颜色涂的还是很有创意的。
第四环节结束活动,我请幼儿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客人老师,既培养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过程中发现的积极还是不足)
活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美术 篇2
一、说教材
我以"求稳中求新"为自己定位,以我班幼儿的绘画、操作、想象水平为参考标准,设计出这节课。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学者杜威认为:"兴趣是刺激儿童学习的好形式"幼儿只有对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注意力集中,参与主动,投入积极,从而获得知识经验,依据这一教学理论及对幼儿平时的观察,发现幼儿在结束了前一节关于设计马路的课程后,幼儿提出:"马路太空了。"于是我就启发幼儿能够添点什么东西,幼儿发挥想象讲出了许多,借着幼儿的兴趣,找了大家都同意的主题"汽车"进行活动。在之前,幼儿已学会了几种汽车的画法,在日常生活中看见的汽车还有很多。本课时让幼儿画马路上的汽车,可以扩展幼儿的绘画视眼。幼儿在掌握画几种汽车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画出其它类型的汽车,并想象画出新型的汽车,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表现能力。
二、教学目标
在这次活动中,我要求幼儿在学会画几种汽车基本结构的基础上,画出马路上其他特征明显的汽车,并注意画面布局。由此我制定了以下以下两个活动目标:
1、通过想象、绘画、涂色、剪、贴等方法,师幼合作表现马路上来来往往的汽车,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2、通过活动使幼儿感受自己创作中自然、朴实的设计,体验与同伴共同合作成功的喜悦。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想象、创作、制作汽车,难点是幼儿共同合作表现马路来来往往的汽车。因为我班孩子刚从小班上来,同伴之间的合作意识还比较弱,这次绘画不但让幼儿表现十字路口的汽车,还要让幼儿合理布局避免"汽车"相。因此对中班幼儿来说有些难度,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让幼儿在前几次活动中,认识并掌握几种汽车的画法,还让家长带幼儿观察马路上的车辆,扩展了幼儿的视野,为这次活动做好铺垫工作,从而达到这个教学目标。
三、教学程序
《纲要》中指出:课程实施的中心环节是因地制宜的创设儿童的兴趣、爱好,需要和发展水平将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为儿童的重要资源环境教育中很重视过程教育,提出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创设环境。所以将幼儿设计、讨论、想象、创作的马路及汽车布置在了教室的墙壁上,既可以装饰教室环境又可以参与区角活动、展示幼儿的作品,同时又能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本次活动我分四部进行:第一、采用情境激励法,首先我们组织了一次"汽车展"让幼儿将自己家里的汽车的模型、汽车图片带来,让大家来欣赏汽车,观察汽车,使之在身临其境中产生追求美与表现美的欲望和热情。第二、采用讲解提示法,在对汽车基本了解的基础上,展开讨论,让幼儿积极主动的去观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发挥、任意想象,第三、鼓励幼儿用蜡笔、纸、剪刀、胶水、来进行操作、创造,第四、首尾响应,以汽车展的形式再组织幼儿欣赏,并邀请幼儿向同伴、教师介绍自己设计的汽车。
现在说说教学过程:第一部分我以出示图片,请小朋友们来介绍图片上的马路,来引导幼儿讨论马路上缺了什么?从而自然而然的引出了"汽车"这一主题。第二部分,让幼儿积极主动的去观察汽车形状并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发挥,任意想象,提出"如果你是一个小小设计师,你会设计出什么样的汽车来"的问题,然后让幼儿讲讲自己想象中的汽车样子和功能。第三部分,让幼儿进行大胆的创作。通过让幼儿自由探索提供的操作材料来制作出自己想象的汽车。在这过程中,第一我提醒幼儿在设计汽车时要美观、特别、与众不同。第二提醒幼儿运用剪刀时注意安全,剪下的废纸放在箩筐里贴时胶水要涂满。第三重点提醒幼儿汽车贴在马路上时一定要注意布局,我特意在马路中间画了一个在指挥交通的警察,暗示汽车不能随意乱贴,目的就是让幼儿知道我们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
最后一部分再次以汽车展的形式,组织幼儿欣赏,并邀请幼儿向同伴、教师介绍自己设计的汽车。让每个幼儿都得到肯定和鼓励,从而在活动中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最后请各位老师对我的教学给予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美术 篇3
一、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自然界中,千变万化的线无处不在,大到蜿蜒的公路、笔直的高楼、挺拔的山峰;小到一草一木、一桌一凳,甚至小朋友圆圆的脸蛋、弯弯的眉毛、翘翘的小嘴巴……就是因为有了这些线,世界才更加绚丽精彩。这些存在于生活中有趣的线,正是幼儿教育鲜活的教育资源。《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明确强调:加强课程的内容与幼儿生活的联系,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为此我设计了大班美术活动《我们身边的线》。
二、活动目标、重难点
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精神和幼儿认知特点,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确立了以下目标:1、通过在自然生活中寻找各种形态的线,认识到线的存在使我们生活丰富多彩。2、多种感官参与感受不同形态的线,加深对线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发现美和感受美的能力。3、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作品欣赏中,幼儿对画面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活动重点和难点就是:能够正确的感受并理解画面所传达的情感和信息。
三、活动准备
为了使活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做了以下准备,教学具方面:画面优美、富有动感的多媒体课件、录音机、不同节奏的音乐若干段、展版、柔软的线、彩笔、纸张。幼儿知识经验方面:对不同形态的线有初步的认识。
四、教法、学法
新课程倡导幼儿学习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与成人不同,存在于动手操作中,存在于感兴趣的各种活动之中,存在于接触鲜活的自然界中。为此本活动的教法是:引导探究、鼓励参与、倡导操作。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在幼儿的学习方法上,要引导他们大胆地感受、观察、体验、表现,进行主动学习。
五、活动程序
本活动中,在认识线、理解线并学习用线造型的过程中,我有意将简单的线复杂化,以各种手段调动幼儿视觉、触觉、听觉等各种感官,为幼儿架起了一座通往审美世界的桥梁,把抽象的线赋予情感、注入美感,并在幼儿心中得到活化,成为幼儿自由创造的个性化符号。教学中我设计了"玩一玩、看一看、听一听、画一画、说一说"五个环节。
1.玩一玩——手中的线
首先,让幼儿"玩一玩手中的线",并引导幼儿回想,线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然后利用课件,向幼儿展示一根动态的."S"形线,请幼儿把手中的线也试试变成这种形状,幼儿愉快投入到操作中去,变好后引导他们说一说,这根线象什么呢?还可以将线变成其他形状吗?幼儿的积极性极高,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再玩的时候,幼儿兴趣盎然,把手中的线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形状。完全投入到活动当中去,充分表达着他们对线的理解和认识。
2.看一看——画中的线
在玩线的基础上,幼儿对线已经有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及时引导幼儿"看一看画中的线"——教师打开课件欣赏画面:雄伟的建筑;弯曲优美的河流、公路;波澜起伏的山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深深得吸引着孩子,令他们新奇不已,在欣赏的过程中孩子们惊奇地发现,这些自然界的东西竟然都是由各种各样的线组成的,他们情不自禁地用手把画面中的线在空中体现出来。此时,孩子们思维更加活跃,又说出了生活中、大自然中许许多多的线。在发现和表达过程中认识到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各种各样的线,体验到了线的美感和魅力。
3.听一听——音乐中的线
在情绪高昂的氛围中,教师打开录音机,缓慢而优雅的乐曲在教室里回荡,教师把幼儿领入了"听一听音乐中的线"这个环节。随着乐曲的起伏,孩子们的身体、手势竟然开始动了起来,他们进一步惊奇地发现,音乐中也存在着美妙的线。幼儿跟着音乐十分投入地表演起了音乐中线的旋律和节奏,教师及时参与互动,使幼儿更加活跃。(表演)乐曲不断变化,或平稳、或急速、或喜悦、或悲沉,伴随着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促使幼儿手舞足蹈,活动达到高潮,从而带领幼儿步入最佳的审美境界。
4.画一画——心中的线
线条真奇妙、用它不仅可以表现自然界中的美景、音乐中的旋律,还可以表达人们各种各样的心情?带着疑问幼儿进入了"画一画——心中的线"这个环节。首先,展示第一幅作品毕加索的《哭泣的女子》,引导幼儿说说看到画中人有什么感觉,通过整体感知,自由谈论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或感觉,这是一种最原初的、最真实的知觉体验,它伴随着一种创造性知觉活动和思维活动,是幼儿产生审美愉悦的重要源泉。此时,教师支持、鼓励和激发幼儿的表现欲,给他们一定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还可以参与进去和幼儿一起做出真实的感受。接着引导幼儿深入感知画面的语言,猜猜她在干什么?她的心情怎样?她为什么会伤心?她的面部用了哪些线条?逐步引导和启发,使幼儿逐渐体验到作品在视觉上和心理上带给人痛苦、割裂的感觉。
第二幅是同龄小朋友的作品《我们多快乐》,非常贴近幼儿的生活,及易和幼儿产生共鸣,他们非常轻松的理解了画面,并且发现线条的应用、画面表达的情感等,和上一幅作品产生了强烈的反差。通过对比,使幼儿明白了:不同的线条表现的画面,会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觉。从而突破重难点,使幼儿正确感知画面所传达的情感信息。
幼儿经历了对线的多方位审美体验与感受,线在幼儿心目中因赋予情感而情绪化,幼儿触、视、听觉的审美与心灵的体验与一体,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再让幼儿尽情地用线条表达各自的心情或对大自然、对音乐的感受,自然是水到渠成之事。幼儿会个个跃跃欲试,急不可待地投入到创作中去。通过幼儿对线的理解和表达,直接检验了活动是否在认识、情感方面达到了目的。
5.说一说——作品中的线
评价是美术活动的重要环节,"说一说——作品中的线"就是该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幼儿作品表达了每一位幼儿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每一幅作品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作品呈现的方式也是多样。教师把幼儿的作品布置的展板上,主要以幼儿的自评和幼儿之间的互评为主,体现出幼儿评价的主体地位。幼儿可以在展板前随意走动,向同伴介绍自己作品,画的是什么?用了哪些不同的线条?再看看别的小朋友的作品,他们画的是什么?用了哪些不同的线条?教师对每一个孩子的作品都给予肯定,并对个别有创意的作品给予激励性评价。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喜悦的体验,从而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从而圆满结束此活动。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美术】相关文章:
幼儿园大班美术说课稿05-14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说课稿08-12
【精华】幼儿园说课稿大班美术四篇08-01
幼儿大班美术活动说课稿07-29
幼儿大班美术活动说课稿05-06
幼儿园大班有关向日葵的美术说课稿10-08
幼儿园美术说课稿10-21
幼儿园的美术说课稿05-24
幼儿园美术说课稿06-26
幼儿园美术说课稿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