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聚优范文网>幼师资源>幼儿教案>幼儿园小班教案

幼儿园小班教案

时间:2023-08-14 10:13:12 幼儿教案 我要投稿

幼儿园小班教案合集【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小班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小班教案合集【6篇】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1

  活动目的

  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糖和盐的名称、特点及用途。

  能比较出糖和盐的简单相同点和不同点。

  活动准备:

  糖、盐、杯子

  活动过程:

  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通过尝的方法让幼儿了解里面装的是什么水)

  1、出示两杯水问:你们知道这两个杯子里放的是什么?

  2、请幼儿来尝一尝,并说一说杯子里的是什么水?

  二、引导幼儿观察糖和盐。(通过操作培养幼儿善于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请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说说糖和盐是什么样子的。

  2、请幼儿打开纸包,看看纸包里是什么?想想用什么办法知道?那一包是糖,那一包是盐,糖是什么样子的,盐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想方法自己去试一试用自己的方法来知道。

  请幼儿将糖和盐倒在水里,用筷子轻轻搅拌,待糖和盐溶化后。问:糖和盐到那里去了?

  三、了解糖和盐的用途。(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

  你们知道糖和盐有什么用吗?(家家户户烧菜离不开它们。工厂很多地方也要用到盐。)

  四、比较糖和盐。(培养幼儿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糖和盐什么地方是一样的?什么地方是不一样的?小结:糖和盐都是白颜色的,一颗一颗亮晶晶的它们都能溶化到水里,它们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糖和盐的味道是不同的因此它们的用途也是不一样的'。

  幼儿园小班的科学教案3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的嗅觉感官经验较少,他们对气味的概念停留在好闻与不好闻、香与臭的水平上,即便有也是潜意识里积累的,很少有探索各种物品气味的机会。通过这次探索活动“气味瓶”,旨在给幼儿提供一个积累嗅觉经验的机会,让幼儿了解各种物品的气味。

  【活动目标】

  1.学会用鼻子闻物体的气味,发展感知能力。

  2.知道鼻子可以闻气味,要爱护自己的鼻子。

  【活动准备】

  每组一套深色的瓶子,里面分别装有:香水、香油、臭豆腐、酱油、醋、酒、蜂蜜等,尽可能的提供有各种气味的物品。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对气味的感知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鼻子有什么用吗?”(呼吸、闻气味)拿起一只瓶子,“假如我想知道瓶子里有什么东西,应该怎么办呢?”(看或闻)

  2.引导幼儿感知各种各样的气味。

  (1)“桌子上有很多的瓶子,你们知道里面都是些什么吗?”

  (2)请小朋友打开瓶盖,闻一闻瓶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闻好一个盖好,再换其它的瓶子闻,等一会儿告诉大家,你闻到了哪些气味?

  (3)幼儿交流自己刚才闻到了什么气味。

  (4)老师请每组一个小朋友找出醋的气味?(或其它气味)的瓶子,看谁先闻出来。

  3.引导幼儿讨论、扩展经验。1朋友你在家里或别的地方还闻到过什么气味?请你告诉大家。

  2最喜欢闻什么气味?不喜欢闻什么气味?为什么?幼儿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不同的东西有不同的气味,鼻子能告诉我们各种各样的气味,帮助我们辨别不同的东西。

  4.总结

  讨论怎样保护鼻子启发幼儿回忆以往碰伤鼻子或感冒的 感觉,进行讨论,谈谈保护鼻子的方法。

  教师小结:我们的鼻子很有用,可以呼吸,还可以闻到很多的气味,所以我们要保护自己的鼻子。知道不挖鼻孔,不把异物塞入鼻孔,活动时注意不撞击鼻子,积极参加锻炼,增强体质等

  【活动延伸】

  在娃娃家的厨房里放上一套深色的瓶子,里面分别装有:香水、香油、臭豆腐、酱油、醋、酒、蜂蜜等,制成“气味瓶”,让幼儿辨别各种气味,并用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2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

  2.使学生认识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杯子、塑料袋、小降落伞、扇子、纸片。每组一套:盛有水的水槽、杯子、砖头。

  学生准备:每人一个塑料袋。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找空气

  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但它不容易被发现,我们先来做几个实验,找一找空气。

  实验一

  拿一只“空”玻璃杯,让学生观察杯子里装了什么东西,会有学生说:“杯子里面什么也没有,是空的。”

  把“空”玻璃杯倒扣在水槽里。

  让学生观察:当玻璃杯一歪时,杯口发生了什么现象?(许多气泡从“空”杯子里跑出来。)

  组织学生讨论:“空杯子里怎么会有气泡跑出来?”

  指导学生认识:空杯子里并不空,杯子里面有空气。

  实验二

  提问:谁能用桌上的塑料袋再做个实验,来证明我们教室里有空气?

  实验:学生用塑料袋“兜捕”空气,并用手压装满空气的塑料袋。

  小结:瘪的塑料袋鼓起来了,是因为它被教室中的空气充满了。

  实验三

  提问:谁能做个实验证明砖头里也有空气?

  实验:学生把砖头放入水槽中,从砖头里有许多气泡跑出来。

  小结:在砖头的孔隙里有空气。

  讲述:证明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的实验还有很多,例如,用手绢做“降落伞”从空中落下时,空气能把“降落伞”撑得鼓鼓的。搧扇子时,头发会飘动,脸上会有空气拂过去的感觉。(教师可边讲边演示这两个实验。)

  2.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是什么样的物体

  (1)认识空气是气体。

  提问:用塑料袋装一袋空气,然后把袋口打开,用手挤压袋,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讨论:塑料袋瘪了,空气跑了。

  提问:点燃一枝蚊香,观察它的烟如何飞散?

  学生讨论:烟向四面八方飞散。

  讲解:这两个问题都说明,空气会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像空气这样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叫气体。

  (2)认识空气是无色、透明的。

  提问:大家用眼睛观察我们周围的空气是什么颜色的?水是没有颜色的,空气呢?

  学生讨论。

  板书:没有颜色。

  提问:大家能通过空气看到前面的黑板和我吗?这说明空气是怎样的?

  把筷子放在水里,可以看见筷子,隔着空气能看见黑板,想一想空气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

  板书:透明。

  (3)认识空气是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

  提问:大家再用鼻闻、舌尝的方法观察空气的气味和味道?

  学生观察讨论。

  板书:没有气味,没有味道。

  (4)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空气是气体,又做了上面“一看、二闻、三尝”的观察,谁能综合起来说一说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

  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巩固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了空气这一课,知道了在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找到它。我们还知道了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大家在书中的横线上填写空气是什么样的物体。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3

  幼儿园小班语言:小猴请客

  活动目标:

  1.知道故事名称,主要情节及人物间的对话。

  2.知道要向小猴学习,做有礼貌的小主人。

  3.学习词汇:“又红又大” 。

  活动准备:

  PPT、故事磁带。

  活动过程:

  一、老师介绍故事名称,讲述故事一遍。

  提问:1.故事叫什么名字?故事中有谁?

  2.今天小猴为什么特别高兴?

  3.哪些朋友到小猴家来做客了?

  二、老师出示PPT,再讲述故事一遍。

  提问:

  1.客人来了,小猴请客人吃什么样的桃子?自己吃什么样的桃子?(让幼儿练习说“又红又大” “又青又小”)

  2.小猴请大象、小熊、小兔吃桃子时,它们是怎样说的'?小猴、又是怎样说的?吃桃子时客人是怎样说的?(练习礼貌语“谢谢!”“不用谢”)

  3.小猴为什么不吃有红又大的桃子?

  三、完整讲述故事《小猴请客》进一步练习使用礼貌用语。

  四、幼儿分角色练习对话,教师指导。

  五、想一想,说一说,自己家里来了客人是怎样做的?

  小结:小猴是个有礼貌的小主人,其他小动物是有礼貌的小客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延伸活动:分散活动时,可建议娃娃家请客,别的幼儿可到娃娃家去做客,练习礼貌交往巩固当小主人和小客人的语言和行为要求。

  附:故事《小猴请客》

  多么美丽的树林啊!草儿绿了,花儿开了,小鸟在树上吱吱喳喳地唱着。

  今天小猴特别高兴,朋友们要到家里做客,“笃笃笃”,大象、熊猫、小白兔都来了。

  小猴有礼貌地请客人们坐下,把篮子里的桃子拿出来请朋友们吃。

  小猴先拿了一只又红又大的桃子请大象吃,大象说:“谢谢!”小猴说:“不用谢!”小猴又拿了一只又红又大的桃子请小白兔吃,小白兔说:“谢谢!”小猴说:“不用谢!”

  最后,小猴才拿了一个又红又大的桃子给自己吃。大象问小猴:你为什么最后才吃呀?”小猴说:“又大又红的桃子应该客人吃。”

  朋友们都说:“小猴真好!”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观察秋天的景色以及秋天的画面,感知彩色的树叶在风中纷飞的景象。

  2、学习儿歌,能有表情地朗诵儿歌。

  3、乐意到大自然中去,进一步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悠扬的音乐磁带。

  2、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活动过程】

  一、带领幼儿到幼儿园的大树下(或幼儿园附近有落叶的地方),引导幼儿观察秋天的落叶。

  启发幼儿看看周围有什么?秋天到了,树上的.树叶变成什么颜色了?秋风吹来了,树上的树叶又怎样了?

  二、带领幼儿回到室内,让幼儿说说自己看到的情景。

  三、在幼儿观察自然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打开幼儿用书,让幼儿欣赏画面,进一步观察秋天的树叶,(屈老师 )引导幼儿说说:画面上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的?秋风吹过,树叶怎样了?你觉得飘落的树叶像什么?教师朗诵儿歌,让幼儿了解儿歌的内容,进一步感知秋叶的美丽。

  通过提问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儿歌的内容:儿歌中说了些什么?为什么说红树叶、黄树叶像蝴蝶?

  四、与幼儿一起念儿歌,鼓励幼儿有表情朗诵儿歌。

  五、播放音乐,启发幼儿想一想:

  假如你是小树叶,听了这首音乐你想做什么?请个别幼儿上来做做树叶飞舞的动作,大家学一学,再引导幼儿随着音乐在教室里自由自在地飞舞,充分感知、体验树叶在风中上下飞舞的情景。

  因为上周五带宝宝去参观秋天的田野时,已经顺便引导宝宝到有落叶的地方观察了各种树木及秋天的落叶,所以今天没有再特意带宝宝观察,只是引导宝宝进行了回忆。另外在活动中我用了红黄两片印画树叶作为教具,帮助宝宝理解蝴蝶。

  【活动反思】

  也许是宝宝们亲眼看见了落叶从树上掉落的情景,记忆很深,能用比较合适的语言描述落叶的颜色、形状及从树上掉落的样子。在学习儿歌时,因为我用了红黄两片印画树叶作为教具,根据儿歌内容作落叶掉落,摆蝴蝶状,所以宝宝很快理解并学会了儿歌。在表演儿歌时,多数宝宝能较生动的模仿树叶飘落,落叶像蝴蝶一样飞舞的样子。活动效果比预期的好。

  儿歌:

  片片飞来像蝴蝶,

  秋风吹,树枝摇,

  红叶黄叶往下掉,

  红树叶,黄树叶,

  片片飞来像蝴蝶。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能合着音乐节奏做动作,尝试用不同动作表现搬豆豆。

  2、体验韵律活动的乐趣。

  3、启发幼儿按照原歌词的结构,创编新歌词并演唱。

  4、能跟着节奏打节拍。

  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蚂蚁头饰。

  3、大羊角球,四个。

  4、音乐。

  活动过程

  (一)集中幼儿的注意力,稳定情绪

  1、要求幼儿能合着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音乐拍手,

  幼儿和教师席地而坐, 可以缩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给幼儿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老师弹的快孩子拍得快,老师弹的慢幼儿拍得慢,这也是一个为接下来的内容进行的前准备活动,让幼儿知道要注意倾听音乐的节奏做动作。

  2、复习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要求幼儿边演唱歌曲边做模仿动作。

  在接下来的会有让孩子边说边表演的环节,他们很喜欢模仿小动物样子和叫声,另外今天的主题也和小动物有关,这样可以为下面 的学习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二)情境导入,引出今天的活动主题。

  1、教师提问:“小花猫回家的时候碰见了谁?”教师的提问一下子就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他们渴望知道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2、演示多媒课件小蚂蚁。孩子们都看出小蚂蚁奔跑的样子,可是却不知道他要去那里?

  3、接下来,老师的一个引导语把孩子们带到了今天的主题中,

  师:“到底小蚂蚁着急的要去哪里呢?,我们仔细听一听他是怎么说的。”教师走到小蚂蚁跟前,装出认真听的样子,然后再把听到的讲给孩子们听,“原来,小蚂蚁是去找吃的东西。”

  (三)倾听音乐,理解音乐内容

  1、倾听音乐,

  “到底小蚂蚁找到 东西了吗?”教师演示动漫,动漫的出现是活动的一个高潮,孩子们都聚精会神的看着听着,因为有了儿歌的加入,,孩子对其内容就更容易理解了。

  2、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作品内容,加深印象。

  (四)听着音乐做动作。这是本节活动的重点。

  1、边说儿歌边做动作。

  孩子们坐在地上和老师做上半身的动作,在做到看到一个大豆豆的时候,教师要做重点的启发和引导,“小蚂蚁要想看见大豆豆,是睁大眼睛,还是眯着眼睛?”孩子们立刻意识到要睁大眼睛仔细看。

  2、听着音乐边说儿歌边做动作。

  分角色,教师带上头饰扮演蚂蚁妈妈,孩子扮小蚂蚁。请幼儿到老师跟前一起合着音乐做动作,“这一环节一下把孩子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动静交替,先请孩子们在原地做,然后再一边走一边做动作,这样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让他们在愉快,轻松的环境里自然习得知识。

  (五)尝试用不同的动作把豆豆搬回家。

  “好累呀,你们坐在这里快休息休息,妈妈去找找看有什么吃的东西?”出示大羊角球。引发思考,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看好大的豆豆呀。孩子们你们快想想怎么把豆豆搬回家?”孩子再次听音乐做动作,用自己想的办法把豆豆搬回家。

  活动反思

  对于刚入园不到两个月的幼儿来说, 他们更加喜欢直观的感知事物 , 如直接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用手去触摸。他们情感外露、不稳定,带有很大的情绪性 , 更加享受活动的过程,不关心活动的结果。因此,我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更注意游戏化、情景化。强调让幼儿在愉快、轻松、自由的`游戏中自然习得。因为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的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强烈的心理因素,幼儿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就能自发地把心理活动指向学习对象,且能取得较好的效能。因此,教材的选择,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每次户外活动我们班的孩子看到小蚂蚁都会观察好长时间,对这个小东西搬着东西不停的爬来爬去充满了好奇,而此活动〈搬豆豆〉就可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这个活动内容形象生动,简单活泼,富有趣味性。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理解纯音乐的作品内容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律动音乐正好配有了富有故事情节的儿歌,这样就更加便于幼儿理解其音乐形象了。 也容易激起小班幼儿的表演欲望,使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会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整个活动以形象的、游戏的、律动的方式帮助幼儿表现音乐。

  整个活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师也是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每个环节目的明确,息息相关,紧密联系。前一个环节为后面的环节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和铺垫。使其过渡自然、流畅。我运用了演示法、情景法、提问法、和发散法是活动形式变得更丰富和充实。同时严格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孩子为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开展活动。

  本次活动的不足之处是:

  1、对于刚来幼儿园没多久的孩子来说,规则意识还不是很强,教师因给他们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如在地上化一个半圆,让他们坐在半圆上,这样就不会出现乱作、找不到位置的情况了。

  2、孩子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力度不够3、羊角球换成大一点球,孩子们就不会一直关注那两个羊角了,而忽略了如何想办法把在活动中有些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教师准备的教具影响了孩子,使得孩子更关注羊角球的两个角,而忽略了教师的要求, 羊角球换成大一点球,孩子们就不会一直关注那两个羊角了,而忽略了如何想办法把豆豆搬回家。所以教师教具的选择很重要。一定要合适。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感知蝴蝶的外形特征,并对蝴蝶产生兴趣。

  2、根据自己的认知,运用彩笔对蝴蝶进行涂色活动

  3、让幼儿学会用对印的方法装饰蝴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体验想象创造各种图像的快乐。

  5、能呈现自己的作品,并能欣赏别人的.作品。

  重点难点

  1.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及手、眼、脑的协调性。

  2.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3.让幼儿了解蝴蝶的形状颜色特征。

  活动准备

  蝴蝶图片、多媒体课件、蜡笔和图画纸。

  活动过程

  一、讲述《三只蝴蝶》的故事,引出课题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知道它是谁吗?”“现在,我把它请出来,你们看……”。出示蝴蝶教具,引导幼儿观察。

  二、出示各种各样的蝴蝶图片,感知蝴蝶的外形特征。

  “你们看,蝴蝶是什么样子的,谁能告诉我呢?”引导幼儿说出蝴蝶有翅膀、身体、触角等等。

  三、教师示范

  “你们看,我手上的是什么呀?”“是蝴蝶,但是,它少了什么呀?”“那我们来给它画上一件漂亮的衣服,好不好。”“我们先来选一种颜色的彩笔宝宝来涂这一块,我们涂的时候,要怎么样啊?要用力小一点……然后我们再来涂这一块……我们把这一块也涂好了,现在蝴蝶已经窗上衣服了,它的头上有什么呀?{触角}解释一下触角就是蝴蝶头上的两根。“这样,美丽的蝴蝶衣服就画好了。”

  提出要求:

  1、现在,要轮到你们来画了,我们先画什么呀?在画什么呀。

  2、管好自己的蜡笔宝宝,拿自己的纸。

  3、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提醒:用力均匀、把衣服画满,不留出空隙;别忘了触角。

  四、结束作画

  请画完了的小朋友到后面坐好,并发给其一个小蝴蝶,进行交流。

  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蝴蝶图片和影像通过多媒体播放,调动儿童的视觉和听觉,带儿童进入情景。在动手制作的环节中,综合运用多种材料和表现手法大胆创新进行再创作活动,从动手制作中了解形态对称的特点和色彩协调要素,激发学生感受和表现蝴蝶的兴趣。在评价的环节,采取“展览”的形式进行互评、师评等多元化评价,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收获,在评价中得到提高。

《幼儿园小班教案合集【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幼儿园小班教案】相关文章:

小班教案幼儿园小班教案01-18

小班美术教案_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01-13

小班教案幼儿园小班教案15篇01-18

幼儿园小班教案(精选)08-08

幼儿园小班教案(经典)08-10

【经典】幼儿园小班教案07-20

幼儿园小班教案(经典)07-20

[经典]幼儿园小班教案07-22

幼儿园小班教案【精选】07-24

(经典)幼儿园小班教案07-25

幼儿园小班教案合集【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小班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小班教案合集【6篇】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1

  活动目的

  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糖和盐的名称、特点及用途。

  能比较出糖和盐的简单相同点和不同点。

  活动准备:

  糖、盐、杯子

  活动过程:

  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通过尝的方法让幼儿了解里面装的是什么水)

  1、出示两杯水问:你们知道这两个杯子里放的是什么?

  2、请幼儿来尝一尝,并说一说杯子里的是什么水?

  二、引导幼儿观察糖和盐。(通过操作培养幼儿善于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请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说说糖和盐是什么样子的。

  2、请幼儿打开纸包,看看纸包里是什么?想想用什么办法知道?那一包是糖,那一包是盐,糖是什么样子的,盐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想方法自己去试一试用自己的方法来知道。

  请幼儿将糖和盐倒在水里,用筷子轻轻搅拌,待糖和盐溶化后。问:糖和盐到那里去了?

  三、了解糖和盐的用途。(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

  你们知道糖和盐有什么用吗?(家家户户烧菜离不开它们。工厂很多地方也要用到盐。)

  四、比较糖和盐。(培养幼儿对事物的观察能力)

  糖和盐什么地方是一样的?什么地方是不一样的?小结:糖和盐都是白颜色的,一颗一颗亮晶晶的它们都能溶化到水里,它们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糖和盐的味道是不同的因此它们的用途也是不一样的'。

  幼儿园小班的科学教案3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的嗅觉感官经验较少,他们对气味的概念停留在好闻与不好闻、香与臭的水平上,即便有也是潜意识里积累的,很少有探索各种物品气味的机会。通过这次探索活动“气味瓶”,旨在给幼儿提供一个积累嗅觉经验的机会,让幼儿了解各种物品的气味。

  【活动目标】

  1.学会用鼻子闻物体的气味,发展感知能力。

  2.知道鼻子可以闻气味,要爱护自己的鼻子。

  【活动准备】

  每组一套深色的瓶子,里面分别装有:香水、香油、臭豆腐、酱油、醋、酒、蜂蜜等,尽可能的提供有各种气味的物品。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对气味的感知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鼻子有什么用吗?”(呼吸、闻气味)拿起一只瓶子,“假如我想知道瓶子里有什么东西,应该怎么办呢?”(看或闻)

  2.引导幼儿感知各种各样的气味。

  (1)“桌子上有很多的瓶子,你们知道里面都是些什么吗?”

  (2)请小朋友打开瓶盖,闻一闻瓶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闻好一个盖好,再换其它的瓶子闻,等一会儿告诉大家,你闻到了哪些气味?

  (3)幼儿交流自己刚才闻到了什么气味。

  (4)老师请每组一个小朋友找出醋的气味?(或其它气味)的瓶子,看谁先闻出来。

  3.引导幼儿讨论、扩展经验。1朋友你在家里或别的地方还闻到过什么气味?请你告诉大家。

  2最喜欢闻什么气味?不喜欢闻什么气味?为什么?幼儿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不同的东西有不同的气味,鼻子能告诉我们各种各样的气味,帮助我们辨别不同的东西。

  4.总结

  讨论怎样保护鼻子启发幼儿回忆以往碰伤鼻子或感冒的 感觉,进行讨论,谈谈保护鼻子的方法。

  教师小结:我们的鼻子很有用,可以呼吸,还可以闻到很多的气味,所以我们要保护自己的鼻子。知道不挖鼻孔,不把异物塞入鼻孔,活动时注意不撞击鼻子,积极参加锻炼,增强体质等

  【活动延伸】

  在娃娃家的厨房里放上一套深色的瓶子,里面分别装有:香水、香油、臭豆腐、酱油、醋、酒、蜂蜜等,制成“气味瓶”,让幼儿辨别各种气味,并用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2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

  2.使学生认识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杯子、塑料袋、小降落伞、扇子、纸片。每组一套:盛有水的水槽、杯子、砖头。

  学生准备:每人一个塑料袋。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找空气

  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但它不容易被发现,我们先来做几个实验,找一找空气。

  实验一

  拿一只“空”玻璃杯,让学生观察杯子里装了什么东西,会有学生说:“杯子里面什么也没有,是空的。”

  把“空”玻璃杯倒扣在水槽里。

  让学生观察:当玻璃杯一歪时,杯口发生了什么现象?(许多气泡从“空”杯子里跑出来。)

  组织学生讨论:“空杯子里怎么会有气泡跑出来?”

  指导学生认识:空杯子里并不空,杯子里面有空气。

  实验二

  提问:谁能用桌上的塑料袋再做个实验,来证明我们教室里有空气?

  实验:学生用塑料袋“兜捕”空气,并用手压装满空气的塑料袋。

  小结:瘪的塑料袋鼓起来了,是因为它被教室中的空气充满了。

  实验三

  提问:谁能做个实验证明砖头里也有空气?

  实验:学生把砖头放入水槽中,从砖头里有许多气泡跑出来。

  小结:在砖头的孔隙里有空气。

  讲述:证明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的实验还有很多,例如,用手绢做“降落伞”从空中落下时,空气能把“降落伞”撑得鼓鼓的。搧扇子时,头发会飘动,脸上会有空气拂过去的感觉。(教师可边讲边演示这两个实验。)

  2.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是什么样的物体

  (1)认识空气是气体。

  提问:用塑料袋装一袋空气,然后把袋口打开,用手挤压袋,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讨论:塑料袋瘪了,空气跑了。

  提问:点燃一枝蚊香,观察它的烟如何飞散?

  学生讨论:烟向四面八方飞散。

  讲解:这两个问题都说明,空气会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像空气这样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叫气体。

  (2)认识空气是无色、透明的。

  提问:大家用眼睛观察我们周围的空气是什么颜色的?水是没有颜色的,空气呢?

  学生讨论。

  板书:没有颜色。

  提问:大家能通过空气看到前面的黑板和我吗?这说明空气是怎样的?

  把筷子放在水里,可以看见筷子,隔着空气能看见黑板,想一想空气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

  板书:透明。

  (3)认识空气是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

  提问:大家再用鼻闻、舌尝的方法观察空气的气味和味道?

  学生观察讨论。

  板书:没有气味,没有味道。

  (4)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空气是气体,又做了上面“一看、二闻、三尝”的观察,谁能综合起来说一说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

  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巩固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了空气这一课,知道了在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找到它。我们还知道了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大家在书中的横线上填写空气是什么样的物体。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3

  幼儿园小班语言:小猴请客

  活动目标:

  1.知道故事名称,主要情节及人物间的对话。

  2.知道要向小猴学习,做有礼貌的小主人。

  3.学习词汇:“又红又大” 。

  活动准备:

  PPT、故事磁带。

  活动过程:

  一、老师介绍故事名称,讲述故事一遍。

  提问:1.故事叫什么名字?故事中有谁?

  2.今天小猴为什么特别高兴?

  3.哪些朋友到小猴家来做客了?

  二、老师出示PPT,再讲述故事一遍。

  提问:

  1.客人来了,小猴请客人吃什么样的桃子?自己吃什么样的桃子?(让幼儿练习说“又红又大” “又青又小”)

  2.小猴请大象、小熊、小兔吃桃子时,它们是怎样说的'?小猴、又是怎样说的?吃桃子时客人是怎样说的?(练习礼貌语“谢谢!”“不用谢”)

  3.小猴为什么不吃有红又大的桃子?

  三、完整讲述故事《小猴请客》进一步练习使用礼貌用语。

  四、幼儿分角色练习对话,教师指导。

  五、想一想,说一说,自己家里来了客人是怎样做的?

  小结:小猴是个有礼貌的小主人,其他小动物是有礼貌的小客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延伸活动:分散活动时,可建议娃娃家请客,别的幼儿可到娃娃家去做客,练习礼貌交往巩固当小主人和小客人的语言和行为要求。

  附:故事《小猴请客》

  多么美丽的树林啊!草儿绿了,花儿开了,小鸟在树上吱吱喳喳地唱着。

  今天小猴特别高兴,朋友们要到家里做客,“笃笃笃”,大象、熊猫、小白兔都来了。

  小猴有礼貌地请客人们坐下,把篮子里的桃子拿出来请朋友们吃。

  小猴先拿了一只又红又大的桃子请大象吃,大象说:“谢谢!”小猴说:“不用谢!”小猴又拿了一只又红又大的桃子请小白兔吃,小白兔说:“谢谢!”小猴说:“不用谢!”

  最后,小猴才拿了一个又红又大的桃子给自己吃。大象问小猴:你为什么最后才吃呀?”小猴说:“又大又红的桃子应该客人吃。”

  朋友们都说:“小猴真好!”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观察秋天的景色以及秋天的画面,感知彩色的树叶在风中纷飞的景象。

  2、学习儿歌,能有表情地朗诵儿歌。

  3、乐意到大自然中去,进一步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悠扬的音乐磁带。

  2、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活动过程】

  一、带领幼儿到幼儿园的大树下(或幼儿园附近有落叶的地方),引导幼儿观察秋天的落叶。

  启发幼儿看看周围有什么?秋天到了,树上的.树叶变成什么颜色了?秋风吹来了,树上的树叶又怎样了?

  二、带领幼儿回到室内,让幼儿说说自己看到的情景。

  三、在幼儿观察自然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打开幼儿用书,让幼儿欣赏画面,进一步观察秋天的树叶,(屈老师 )引导幼儿说说:画面上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的?秋风吹过,树叶怎样了?你觉得飘落的树叶像什么?教师朗诵儿歌,让幼儿了解儿歌的内容,进一步感知秋叶的美丽。

  通过提问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儿歌的内容:儿歌中说了些什么?为什么说红树叶、黄树叶像蝴蝶?

  四、与幼儿一起念儿歌,鼓励幼儿有表情朗诵儿歌。

  五、播放音乐,启发幼儿想一想:

  假如你是小树叶,听了这首音乐你想做什么?请个别幼儿上来做做树叶飞舞的动作,大家学一学,再引导幼儿随着音乐在教室里自由自在地飞舞,充分感知、体验树叶在风中上下飞舞的情景。

  因为上周五带宝宝去参观秋天的田野时,已经顺便引导宝宝到有落叶的地方观察了各种树木及秋天的落叶,所以今天没有再特意带宝宝观察,只是引导宝宝进行了回忆。另外在活动中我用了红黄两片印画树叶作为教具,帮助宝宝理解蝴蝶。

  【活动反思】

  也许是宝宝们亲眼看见了落叶从树上掉落的情景,记忆很深,能用比较合适的语言描述落叶的颜色、形状及从树上掉落的样子。在学习儿歌时,因为我用了红黄两片印画树叶作为教具,根据儿歌内容作落叶掉落,摆蝴蝶状,所以宝宝很快理解并学会了儿歌。在表演儿歌时,多数宝宝能较生动的模仿树叶飘落,落叶像蝴蝶一样飞舞的样子。活动效果比预期的好。

  儿歌:

  片片飞来像蝴蝶,

  秋风吹,树枝摇,

  红叶黄叶往下掉,

  红树叶,黄树叶,

  片片飞来像蝴蝶。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能合着音乐节奏做动作,尝试用不同动作表现搬豆豆。

  2、体验韵律活动的乐趣。

  3、启发幼儿按照原歌词的结构,创编新歌词并演唱。

  4、能跟着节奏打节拍。

  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蚂蚁头饰。

  3、大羊角球,四个。

  4、音乐。

  活动过程

  (一)集中幼儿的注意力,稳定情绪

  1、要求幼儿能合着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音乐拍手,

  幼儿和教师席地而坐, 可以缩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给幼儿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老师弹的快孩子拍得快,老师弹的慢幼儿拍得慢,这也是一个为接下来的内容进行的前准备活动,让幼儿知道要注意倾听音乐的节奏做动作。

  2、复习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要求幼儿边演唱歌曲边做模仿动作。

  在接下来的会有让孩子边说边表演的环节,他们很喜欢模仿小动物样子和叫声,另外今天的主题也和小动物有关,这样可以为下面 的学习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二)情境导入,引出今天的活动主题。

  1、教师提问:“小花猫回家的时候碰见了谁?”教师的提问一下子就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他们渴望知道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2、演示多媒课件小蚂蚁。孩子们都看出小蚂蚁奔跑的样子,可是却不知道他要去那里?

  3、接下来,老师的一个引导语把孩子们带到了今天的主题中,

  师:“到底小蚂蚁着急的要去哪里呢?,我们仔细听一听他是怎么说的。”教师走到小蚂蚁跟前,装出认真听的样子,然后再把听到的讲给孩子们听,“原来,小蚂蚁是去找吃的东西。”

  (三)倾听音乐,理解音乐内容

  1、倾听音乐,

  “到底小蚂蚁找到 东西了吗?”教师演示动漫,动漫的出现是活动的一个高潮,孩子们都聚精会神的看着听着,因为有了儿歌的加入,,孩子对其内容就更容易理解了。

  2、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作品内容,加深印象。

  (四)听着音乐做动作。这是本节活动的重点。

  1、边说儿歌边做动作。

  孩子们坐在地上和老师做上半身的动作,在做到看到一个大豆豆的时候,教师要做重点的启发和引导,“小蚂蚁要想看见大豆豆,是睁大眼睛,还是眯着眼睛?”孩子们立刻意识到要睁大眼睛仔细看。

  2、听着音乐边说儿歌边做动作。

  分角色,教师带上头饰扮演蚂蚁妈妈,孩子扮小蚂蚁。请幼儿到老师跟前一起合着音乐做动作,“这一环节一下把孩子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动静交替,先请孩子们在原地做,然后再一边走一边做动作,这样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让他们在愉快,轻松的环境里自然习得知识。

  (五)尝试用不同的动作把豆豆搬回家。

  “好累呀,你们坐在这里快休息休息,妈妈去找找看有什么吃的东西?”出示大羊角球。引发思考,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看好大的豆豆呀。孩子们你们快想想怎么把豆豆搬回家?”孩子再次听音乐做动作,用自己想的办法把豆豆搬回家。

  活动反思

  对于刚入园不到两个月的幼儿来说, 他们更加喜欢直观的感知事物 , 如直接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用手去触摸。他们情感外露、不稳定,带有很大的情绪性 , 更加享受活动的过程,不关心活动的结果。因此,我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更注意游戏化、情景化。强调让幼儿在愉快、轻松、自由的`游戏中自然习得。因为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的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强烈的心理因素,幼儿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就能自发地把心理活动指向学习对象,且能取得较好的效能。因此,教材的选择,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每次户外活动我们班的孩子看到小蚂蚁都会观察好长时间,对这个小东西搬着东西不停的爬来爬去充满了好奇,而此活动〈搬豆豆〉就可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这个活动内容形象生动,简单活泼,富有趣味性。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理解纯音乐的作品内容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律动音乐正好配有了富有故事情节的儿歌,这样就更加便于幼儿理解其音乐形象了。 也容易激起小班幼儿的表演欲望,使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会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整个活动以形象的、游戏的、律动的方式帮助幼儿表现音乐。

  整个活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师也是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每个环节目的明确,息息相关,紧密联系。前一个环节为后面的环节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和铺垫。使其过渡自然、流畅。我运用了演示法、情景法、提问法、和发散法是活动形式变得更丰富和充实。同时严格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孩子为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开展活动。

  本次活动的不足之处是:

  1、对于刚来幼儿园没多久的孩子来说,规则意识还不是很强,教师因给他们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如在地上化一个半圆,让他们坐在半圆上,这样就不会出现乱作、找不到位置的情况了。

  2、孩子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力度不够3、羊角球换成大一点球,孩子们就不会一直关注那两个羊角了,而忽略了如何想办法把在活动中有些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教师准备的教具影响了孩子,使得孩子更关注羊角球的两个角,而忽略了教师的要求, 羊角球换成大一点球,孩子们就不会一直关注那两个羊角了,而忽略了如何想办法把豆豆搬回家。所以教师教具的选择很重要。一定要合适。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感知蝴蝶的外形特征,并对蝴蝶产生兴趣。

  2、根据自己的认知,运用彩笔对蝴蝶进行涂色活动

  3、让幼儿学会用对印的方法装饰蝴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体验想象创造各种图像的快乐。

  5、能呈现自己的作品,并能欣赏别人的.作品。

  重点难点

  1.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及手、眼、脑的协调性。

  2.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3.让幼儿了解蝴蝶的形状颜色特征。

  活动准备

  蝴蝶图片、多媒体课件、蜡笔和图画纸。

  活动过程

  一、讲述《三只蝴蝶》的故事,引出课题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知道它是谁吗?”“现在,我把它请出来,你们看……”。出示蝴蝶教具,引导幼儿观察。

  二、出示各种各样的蝴蝶图片,感知蝴蝶的外形特征。

  “你们看,蝴蝶是什么样子的,谁能告诉我呢?”引导幼儿说出蝴蝶有翅膀、身体、触角等等。

  三、教师示范

  “你们看,我手上的是什么呀?”“是蝴蝶,但是,它少了什么呀?”“那我们来给它画上一件漂亮的衣服,好不好。”“我们先来选一种颜色的彩笔宝宝来涂这一块,我们涂的时候,要怎么样啊?要用力小一点……然后我们再来涂这一块……我们把这一块也涂好了,现在蝴蝶已经窗上衣服了,它的头上有什么呀?{触角}解释一下触角就是蝴蝶头上的两根。“这样,美丽的蝴蝶衣服就画好了。”

  提出要求:

  1、现在,要轮到你们来画了,我们先画什么呀?在画什么呀。

  2、管好自己的蜡笔宝宝,拿自己的纸。

  3、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提醒:用力均匀、把衣服画满,不留出空隙;别忘了触角。

  四、结束作画

  请画完了的小朋友到后面坐好,并发给其一个小蝴蝶,进行交流。

  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蝴蝶图片和影像通过多媒体播放,调动儿童的视觉和听觉,带儿童进入情景。在动手制作的环节中,综合运用多种材料和表现手法大胆创新进行再创作活动,从动手制作中了解形态对称的特点和色彩协调要素,激发学生感受和表现蝴蝶的兴趣。在评价的环节,采取“展览”的形式进行互评、师评等多元化评价,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收获,在评价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