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聚优范文网>幼师资源>幼儿教案>幼儿园大班教案

幼儿园大班教案

时间:2023-11-17 07:43:31 幼儿教案 我要投稿

幼儿园大班教案7篇【精华】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大班教案7篇【精华】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的:

  1、学习用数学、图画等符号记录自己操作的结果。

  2、学习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能有计划地进行活动。

  活动准备:

  1、每人一盆蚕豆、塑料花、瓶盖。

  2、每人一张纸、笔。

  活动过程:

  一、玩玩、记记

  1、几哦按时带领幼儿观察操作材料,引起幼儿的兴趣。

  2、明确操作要求:用一只手用力往盆里抓一把,把抓的出的物体,数一数,记下来,一共抓三次。

  3、讨论:怎么样记得牢,又记得清?(抓一次,记一次)

  4、幼儿动手操作:师巡回指导。

  5、交流

  (1)说说自己的操作结果,师幼共同检查记得是否清楚。

  (2)比一比,谁接的方法好?

  二、猜一猜

  1、带领幼儿观察桌上的`三种物品:花生、塑料花、瓶盖

  2、猜猜看,用力抓一把,哪种物体抓得最多,哪种无意抓得最少?为什么?

  三、说说发现

  1、讨论:如果抓桌上的三种物品,每种物品抓三次,怎样记录在一张纸上?

  (用图画、数字等符号记录)

  (塑料花)

  (瓶盖)

  (蚕豆)

  2、幼儿动手操作;师提醒个别幼儿按要求操作。

  3、展示热别幼儿的记录单,说说记录单上的内容,严整记录单上的句路是否清楚。

  4、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单,验证自己刚才的猜测是否正确。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探索纸板只有一个能顶起来的点,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其中心点不同。

  2.体验顶起纸板的成功喜悦,并积累使几何图形平衡的有益经验。

  二、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套几何图形纸板、吸管、记号笔、磁铁、展示板等。

  三、活动过程

  (一)、以介绍材料让幼儿猜想,引发探究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圆形”,如果让你们用吸管顶起圆形纸片,你们猜猜能顶起来吗?

  (二)、幼儿初步探究圆形顶纸板方法,感知纸板只有一个点能顶起来的。

  1.教师介绍材料,提出探究的要求。

  师:“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根吸管和圆形纸片,请你们动手试一试,用吸管怎样能顶起圆形纸片?”

  师:“圆形纸片的身上有好几个点,小朋友在每个点上都试一试,在能顶起来那个点的地方打‘√’做个记号,不能顶起来的点打‘×’做个记号。试好了,请你们写上自己的号数。”

  2.幼儿操作探究圆形顶纸板的方法,并记录。

  师:做好的小朋友把你的卡片送到黑板上,然后坐下来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那个店能顶起来。

  3.结合记录,师幼分享交流探究过程与结果。

  师:“你们都试成功了吗?吸管能将圆形纸片顶起来吗?吸管顶在几号点上圆形纸片能顶起来?还有其他的点能将它顶起来吗?”

  4.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平衡的经验。

  教师:“原来,在圆形纸片上只有一个地方才能把圆形宝宝顶起来,而且这个地方就在圆形纸片的中心位置上。”

  (三)、迁移经验,幼儿探究三角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顶纸板的方法,再次感知发现纸板只有一个中心点能顶起来。

  1.介绍材料,提出问题,引发幼儿猜想。

  师:“今天,老师还准备了三角形、长方形纸片,如果也用吸管,你们猜猜能将它们顶起来吗?”“这两个形状上也有几个点,你们猜猜,在几号点能将纸片顶起来?看看中心点能不能顶起来?”

  2.教师提出探究记录的要求:在纸片能顶起来的'地方画个圆圈做个记号。

  3.幼儿操作探究三角形、长方形顶纸板的方法,并记录。

  4.结合记录,师幼分享交流。

  教师:“三角形、长方形纸片你们都试成功了吗?每个图形有几个地方能顶起来呢?在图形的哪个位置上吸管能顶起纸片?”

  5.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使几何图形平衡的有益经验。

  师:“像三角形、长方形这种规则的图形,只要找到它们都有一个中心点就能将纸片顶起来。”

  (四)、出示不规则的图形,提出问题,引发延伸活动探究。

  教师:“是不是所有图形的中心点都能将纸片顶起来呢?老师今天还准备了很多不规则的图形,请你们试一试这些不规则图形的中心点能不能将纸片顶起来?请在能将纸片顶起来的点的那个地方,用笔画个小圆点做上记号!”

  四、活动延伸

  1.在科学区中,投放几何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幼儿继续探究顶纸板。

  2.在后续活动中,继续探究顶纸板物体面的大小与顶纸板的关系。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节奏,用身体表现乘坐汽车时上下颠簸的动作。

  2.通过练习,整理旅游路线图,根据路线图提示,做出颠簸,左转右转上坡下坡,进隧道出隧道的动作。

  3.收集线索,匹配通行密码,感受穿越的乐趣。

  4.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5.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环境准备:23名幼儿坐成三排,模仿公交车的座位。每个孩子衣服或者裤子要有口袋。

  2.材料准备:路线拼图ppt通行证音乐。

  3.经验准备:有坐车外出的经验,知道遇到颠簸身体会怎样。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交代故事

  有一辆旅游巴士带着一群旅客出去旅游,一路上非常的颠簸,颠得头都晕了。他们左转右转、上坡下坡、进隧道出隧道,最后到达终点。

  现在我是这个巴士上的.乘客,请你们仔细看看我都做了哪些动作,都代表什么意思。(教师示范)

  二、幼儿学习动作

  1.师幼总结归纳所有动作要素。

  师:我这个乘客都做了哪些动作啊?

  2.邀请孩子们一起当巴士乘客,一起旅行。

  师:这次你们跟我一起也是这个巴士的乘客,一起去旅行好吗?(表演1)

  3.提出“旅行地图乱了,请幼儿帮忙摆整齐”的任务,请幼儿带着任务再次观察教师动作并跟做。

  师:既然是要去旅行,就得备好地图。韩老师本来是有一张旅行地图的,可是不小心被我弄乱了,你们愿意帮我把地图还原吗?

  4.调整分歧,最后确定正确的地图。

  师:一起跟音乐要检验一下这样地图是不是正确的。(表演2)

  5.改变坐姿为站姿。

  师:如果车上的座位没有了,我们只能站着,手拉住手环把手。(表演3)

  三、游戏

  1.幼儿改变座位,变成真正的旅游巴士。

  师:老师在这边,你们的椅子要怎么样?

  师:我们坐的不是普通的巴士哦,它是一辆神奇的巴士,每一次进入隧道后,都会穿越到一个地方,找到一个线索,在图上找到和线素一样的东西就会得到通行密码,谁的通行证和通行密码一样,谁就是下一次穿越的人。其实韩老师就是第一位穿越的人。我获得了一张线索卡片(小猪佩奇)。

  2.加入孕妇角色,传递幼儿正确价值观,累加有人站着有人坐着,让座等游戏体验。

  师:有一位新的乘客也要上车了,(教师扮演孕妇),我们该怎么做呢?(让座)那车子的空间有限,那有些乘客就得站着了。

  3.在游戏过程中猜猜谁不见了,谁穿越了,一次调动幼儿游戏兴趣。

  师:老师穿越到哪里去了?我们一起把老师喊出来。

  4.孩子穿越游戏一次。

  5.收集到线索后,完成最后一次穿越。

  教案反思:

  活动一开始就让孩子体验到了音乐活动的乐趣,跟着特有节奏感的音乐欢快的乘坐巴士去旅游,兴趣高涨。穿越环节也是亮点,结合现在的流行因素,把整节课推向另外一个高潮。但是在加入孕妇穿越时,问到孕妇上车没有座位了我们应该怎么坐时,孩子们没有一点回应,都没有让座的意思。最后在的鼓励下还有有不少孩子愿意给孕妇让座,传递幼儿正确的价值观。到最后一个环节了孩子们还是意犹未尽,没有轮到自己穿越,所有作为一个延伸环节,课后我们继续穿越。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4

  活动背景

  《均衡膳食营养促进幼儿健康的实践研究》是我们的园本课程,在经过了几年的学习和研究之后,我们的孩子对膳食营养已经有了较多的积累,并且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家庭的饮食,但是其中还存在一些挑食、偏食等饮食习惯上的问题,因此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并开展了《培养幼儿良好膳食习惯》的区级课题,在此过程中,我发现在我自己的班级,一些孩子不喜欢吃菌菇,因此结合课题和孩子的年龄特点,我开展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正确判别和掌握常见的几种菌菇的特征,并大胆表述出来。

  2.通过加深了解菌菇的营养价值,从而爱吃菌菇。

  3.知道人体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

  4.教育幼儿养成清洁卫生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常见的几种菌菇实物、PPT活动重点正确判别和掌握常见的几种菌菇的特征活动难点了解菌菇的营养价值,进而爱吃菌菇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1.师:小朋友们,今天和王老师一起到新的教室里做游戏,怎么样?走,我们挎起我们的小背篓,出发喽。

  2.师:看看,前面有一片绿绿的草地呢,瞧,草地上好像长出了好多东西,我们去把他们都采到自己的小背篓里吧。注意,大家要分散开,仔细找找,都要找到自己的背篓里。

  3.师:全部采完,我们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休息喽。

  (二)判别和掌握常见的几种菌菇,并大胆表述

  1.师:刚才我们的小朋友把地上的东西都采到了自己的背篓里了,现在就请你们仔细的看一看,你采到了几个,有哪些你是认识的?一会请小朋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幼儿仔细观察,并选取其中的一个进行表述。教师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等方面介绍一个菌菇。】

  2.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的很好,在我们的背篓里有很多的东西,有蘑菇,有香菇,有草菇,有针金菇,有平菇,那还有两种东西,他们长的有点很特别,谁愿意来说一说,他们有哪些区别?【引导幼儿从形状和颜色等外观观察杏鲍菇和鸡腿菇的区别。】

  3.师小结:杏鲍菇要比鸡腿菇大一些,而且杏鲍菇的上面是灰色的,而鸡腿菇的颜色是白色的,而且鸡腿菇的形状有点像我们常吃的鸡腿。这么多各式各样的东西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菌菇。

  (三)了解菌菇的营养价值,进而爱吃菌类。

  1.菌类的营养介绍。

  (1)师:认识了这么多的菌菇,那你们说说这么菌菇都有哪些营养呢?

  幼儿经验的回忆,个别经验拓展到集体幼儿。

  (2)小结:菌菇对我们的身体有非常多的好处,第一个,它的营养成分很多,比其他的蔬菜要高出来很多;第二,它能增强我们的抵抗力,让我们的身体少生病;第三,它特别适合肥胖的人吃,他们吃了不会长的更胖了;第四,它非常适合小朋友吃。

  2.解决问题,让每个幼儿都爱吃菌菇。

  (1)师:菌菇既然有这么多的营养,那你们都爱吃吗?

  (2)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让那些不喜欢吃的小朋友也爱吃这些菌菇呢?

  幼儿自由表述,并讲出理由,老师在一旁指导。

  (3)小结:刚才小朋友们说了很多的好办法,王老师也想到了一些办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们可以把这些菌菇切的小小的放在汤里面,或者是包成馄饨,再或者,我们把这些菌菇装饰一些,让他们从外观上吸引这些小朋友。

  (四)活动延伸

  师:刚才大家都想来很多的办法,可能真的有效哦,能让我们一起都爱上吃菌菇,回家可以告诉爸爸妈妈们,都去试试吧。

  活动反思

  今天的活动中,我认为优点是我采用实物的形式,更便于幼儿的观察和理解,在通过讨论、经验的回忆,让幼儿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表达的机会。

  缺点和不足,我认识在活动中,部分营养的环节,图片的选择还有待完善,让选取一些更具有代表性的图片。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5

  重点难点

  知道各地气温差异与离太阳的远近有关,初步了解热带、温带、寒带。

  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地的距离。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不一样,初步认识热带、温带、寒带。

  2.能力目标: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个事物的直线距离。

  3.情感目标:体验探索活动带来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现在的季节

  教师: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 气温怎么样?(引导幼儿说出不冷不热、温暖等词)我这里有三张图片,仔细观察哪一张是这个季节的人们?

  (教师提供三张图片,上面的人们分别穿着裙子、小外套、棉袄让幼儿选择)

  二、初步探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教师出示图片,引出此时不同地方气温差的现状。

  教师再出示两张图片:北极人的图片、非洲热带地区人们的图片。

  教师:仔细观察这两张图片,你发现那里的气温怎么样?猜猜他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2.初步讨论三个地方气温差异的原因。

  教师:其实这两个地方和我们这一样是春天,那为什么这个地方这么热,这个地方那么冷,而我们这比较温暖呢?(教师边说边将这三张图片摆在黑板上)

  3.幼儿自由发表观点。

  三、通过操作大胆猜想三张图片在地图上的.位置

  1.教师出示有三座房子标记的地球平面图。

  教师:这三张图片中的人们分别住在图上的三个地方,猜一猜分别住在哪里?请你把他们送回家。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操作材料已经过塑封处理,每张图片的背后贴有双面胶,方便粘贴。)

  3.展示幼儿的操作成果并请幼儿陈述理由。

  4.教师示范正确的操作,并请幼儿调整自己的操作。

  四、操作探索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谈话引出气温和太阳远近有关教师:是什么让我们的地球保持温暖?(太阳)教师出示太阳图片。

  教师:哦,原来太阳能使我们保持温暖。如果想要热一点,我可以怎么办?如果想要冷一点,可以怎么办?(引导幼儿说出离太阳近就热,离太阳远就冷)

  2.探索操作方法。

  教师:这三个地方哪个离太阳最近,哪个离太阳最远,你怎么知道的?

  (引导幼儿用连线的方法,用两地之间直线的长短比较远近,知道热带离太阳最近,寒带离太阳最远。)

  3.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教师再操作一遍进行验证。

  五、总结

  提升教师出示一张用不同颜色表示这三个温度带的地球平面图(红色表示热带、黄色表示温带、蓝色表示寒带)教师:离太阳近的这一片地方比较热,所以叫热带;离太阳不远不近的地方比较温暖,所以叫温带;离太阳远的地方比较寒冷,所以叫寒带。我们生活在温带里。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将画有房子标记的地球平面图和各地人们着装的图片塑封起来放在科学角中供幼儿匹配。

  2.游戏活动:将各地的服饰投入表演区供幼儿进行角色扮演。

  3.家园共育:和父母共同查阅了解不同温度带人们生活习性以及文化的不同之处。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6

  目的:

  1、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片,并按故事发展的顺序合理排图。

  2、启发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述排图的理由。

  3、懂得有了本领应为朋友带来欢乐的道理。

  准备:

  大图片一套,小图片若干。

  过程:

  1、今天,老师要讲一个很好听的故事:《小狐狸的变身法》。

  2、什么叫变身法?(教师在幼儿讲述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3、介绍第一幅图片。

  (1)第一幅图片讲了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小结第一幅图片的内容:一天,小狐狸得意地对爸爸说:“我学会了变身法,会变蘑菇,会变石头,还会变其他许多东西呢!”爸爸翘起大拇指说:“你可真了不起!”正说着,小兔走过来了。

  4、引导幼儿排列图片顺序。

  (1)看见小兔来了,小狐狸会干什么呢?

  (2)请幼儿仔细观察每幅图片,然后按故事发展的顺序排列图片。

  (3)请个别幼儿排好图片后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排列。

  (4)教师按幼儿讲的顺序排出相应的图片,进一步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内容及前后关系。

  5、装订图书。

  (1)有什么办法能够使图片的顺序不会搞乱?

  (2)请幼儿按顺序在图片的右下角编上号码,并将图片装订成书。

  6、引起幼儿对下次学习的兴趣,结束。

  活动二

  目的:

  1、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并能清楚、连贯地讲述故事。

  2、鼓励幼儿创编故事情节。

  准备:

  幼儿人手一本小图书,教师用的图书一本。

  过程:

  1、我们最喜欢看《小狐狸的变身法》这本图书了。今天,我们再一起来看这个故事。

  2、请幼儿说说哪些地方看不懂。

  3、教师根据幼儿提问找出相应的图片指导幼儿,并请幼儿完整讲述图片内容,要求幼儿把图中的.背景和人 物的动作、表情讲述清楚。如当幼儿提出“小狐狸为什么要学变身法”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1)它用变身法捉弄了谁?它是怎样捉弄小兔的?这个问题可以从哪幅图片上找到答案?(第二幅。)

  (2)第二幅图片讲了什么?谁愿意讲给大家听?

  (3)教师小结图片内容。

  4、请你们再看一遍这个故事,也可以边看边轻轻地给旁边的小朋友讲这个故事。

  5、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讲给大家听?

  6、看了这个故事,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有了本领,只有去帮助别人,才会有快乐,才会有真正的朋友。

  7、假如不下雨,小狐狸会想什么办法和小兔、小狗重做好朋友呢?

  8、下次我们把刚才讲的故事编成《小狐狸的变身法》第二集,好吗?

  附:小狐狸的变身法

  小狐狸得意地对爸爸说:“我学会了变身法,会变蘑菇,会变石头,还会变其他许多东西呢!”爸爸翘起大拇指说:“你可真了不起。”

  正说着,小兔走过来了。小狐狸一瞧:嘻嘻,这肯定是只笨小兔,让我“吱溜”变成个蘑菇来捉弄它吧。等它采的时候,我跳东跳西,让它累得气喘吁吁,晕头转向。哈哈,就这么办!

  小兔一瞧有蘑菇就去采,谁知蘑菇跳来跳去,怎么也采不到。小兔正纳闷,小狐狸恢复了原样,得意地说:“瞧你这只笨小兔,上我的当了吧。这蘑菇是我变的呀,哈哈!”小兔听了生气地走了。

  正在这时,小狗走过来了。小狐狸一瞧:嘻嘻,这肯定也是只笨小狗,让我“吱溜”变成块石头来捉弄它吧。

  小狗走着走着,忽然脚底下冒出块石头,把小狗绊倒了,小狗呜呜地哭了起来。小狐狸恢复了原样,得意地说:“瞧你这只笨小狗,上我的当了吧。这石头是我变的呀,哈哈!”小狗听了很生气。

  小兔、小狗都不理小狐狸了,小狐狸趴在地上想:为什么它们都不理我呀?一个人真没劲,我得想个办法,和它们重新做好朋友。

  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小狗、小兔都没带伞,正着急呢,小狐狸“吱溜”一下变成一把大伞,为小兔、小狗挡住了雨,它们又成了好朋友。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7

  教材简析:

  我采用了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布料、鞋套作绘画工具,让孩子们通过用鞋套蘸颜料在白布上踩印出不同的色块,然后孩子们观察色块,大胆地画出他们喜欢的小动物。

  活动预设:

  1.鼓励孩子根据色块进行想象,大胆画出自己喜欢的动物。

  2.培养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作画能力。

  3.体验与同伴共同进行创作的乐趣。

  活动重点、难点:

  让幼儿根据色块在白布上大胆地进行创作,画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设计理念:

  《纲要》和《指南》在艺术领域的教育要求中倡导教师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创作美丽的图画,体验创造的乐趣;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有趣的工具材料是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玩是幼儿的天性,爱动是幼儿的特点。在这个活动中,小朋友自始至终在游戏情境中学习,每个孩子都是那么投入。这里我将绘画工具从水彩笔变鞋套、水粉,画纸变成大白布,打破了常规教学模式,把绘画学习变成最喜爱的游戏。

  设计思路:

  生活是一种实践、一种参与,也是一种体验。课程可以追随幼儿的生活和经验。凡是幼儿需要的、感兴趣的,尤其是随时随地在其生活、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现的,又是他们急于想知道或解决的问题,应及时地纳入到课程和活动中来。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的经验受到了真正的重视,幼儿的学习与他们的真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参加森林舞会,请孩子们跳舞。

  (1)邀请小朋友在舞池中跳舞(大白布)

  (2)老师脚蘸颜料,在舞池中跳舞,踩出不同的脚印。

  (3)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颜料在舞池中跟着音乐跳舞。

  (我采用了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布料、鞋套作绘画工具,让孩子们通过用鞋套蘸颜料在白布上踩印出不同的色块,然后孩子们观察色块,大胆地画出他们喜欢的小动物。发散孩子们的'思维。)

  2.出示图片,引起幼儿对动物的回忆。

  (1)小朋友们跳舞跳得非常好,动物朋友也来了,看看谁来了?

  (2)出示小鱼,请孩子猜测动物。(谁来了?从哪看出来?)以此类推,分别出示:小猪、长颈鹿、大象、乌龟、老虎、兔子等小动物图片。

  (出示动物身体中最有特点的部位,让幼儿猜猜动物,加深孩子对动物的印象)

  3.引导孩子观察,大胆想象,找出并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

  (1)教师引导孩子从不同方向观察想象。

  引导幼儿观察刚刚踩出的花布,在里面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并说一说。

  (2)教师示范作画。介绍作画方法。

  教师找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并用黑白颜料将小动物画出。

  (3)幼儿作画。

  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教师指导。

  (引导幼儿在有趣的美术活动中不受自然规律、传统思维的约束,从单一封闭到开放自由,打破传统的老师教幼儿画的习惯,与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紧密结合,特别是要与幼儿自身的生活游戏紧密结合。让孩子大胆想象并画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表现自己独特的个性,在观察、注意、记忆和思维想象过程中让幼儿体验自主创造的快乐。)

  4.展示孩子作品,进行欣赏、点评。

  让孩子说说自己和别人的作品。发现哪些小动物?

《幼儿园大班教案7篇【精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幼儿园大班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安全教案_幼儿园大班安全教案01-13

幼儿园大班教案01-18

(经典)幼儿园大班教案10-12

幼儿园大班教案06-12

幼儿园大班教案06-17

幼儿园大班教案(经典)09-26

幼儿园大班教案(经典)08-17

【精选】幼儿园大班教案09-07

幼儿园大班教案(精选)07-31

幼儿园大班教案【精选】08-10

幼儿园大班教案7篇【精华】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大班教案7篇【精华】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的:

  1、学习用数学、图画等符号记录自己操作的结果。

  2、学习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能有计划地进行活动。

  活动准备:

  1、每人一盆蚕豆、塑料花、瓶盖。

  2、每人一张纸、笔。

  活动过程:

  一、玩玩、记记

  1、几哦按时带领幼儿观察操作材料,引起幼儿的兴趣。

  2、明确操作要求:用一只手用力往盆里抓一把,把抓的出的物体,数一数,记下来,一共抓三次。

  3、讨论:怎么样记得牢,又记得清?(抓一次,记一次)

  4、幼儿动手操作:师巡回指导。

  5、交流

  (1)说说自己的操作结果,师幼共同检查记得是否清楚。

  (2)比一比,谁接的方法好?

  二、猜一猜

  1、带领幼儿观察桌上的`三种物品:花生、塑料花、瓶盖

  2、猜猜看,用力抓一把,哪种物体抓得最多,哪种无意抓得最少?为什么?

  三、说说发现

  1、讨论:如果抓桌上的三种物品,每种物品抓三次,怎样记录在一张纸上?

  (用图画、数字等符号记录)

  (塑料花)

  (瓶盖)

  (蚕豆)

  2、幼儿动手操作;师提醒个别幼儿按要求操作。

  3、展示热别幼儿的记录单,说说记录单上的内容,严整记录单上的句路是否清楚。

  4、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单,验证自己刚才的猜测是否正确。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探索纸板只有一个能顶起来的点,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其中心点不同。

  2.体验顶起纸板的成功喜悦,并积累使几何图形平衡的有益经验。

  二、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套几何图形纸板、吸管、记号笔、磁铁、展示板等。

  三、活动过程

  (一)、以介绍材料让幼儿猜想,引发探究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圆形”,如果让你们用吸管顶起圆形纸片,你们猜猜能顶起来吗?

  (二)、幼儿初步探究圆形顶纸板方法,感知纸板只有一个点能顶起来的。

  1.教师介绍材料,提出探究的要求。

  师:“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根吸管和圆形纸片,请你们动手试一试,用吸管怎样能顶起圆形纸片?”

  师:“圆形纸片的身上有好几个点,小朋友在每个点上都试一试,在能顶起来那个点的地方打‘√’做个记号,不能顶起来的点打‘×’做个记号。试好了,请你们写上自己的号数。”

  2.幼儿操作探究圆形顶纸板的方法,并记录。

  师:做好的小朋友把你的卡片送到黑板上,然后坐下来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那个店能顶起来。

  3.结合记录,师幼分享交流探究过程与结果。

  师:“你们都试成功了吗?吸管能将圆形纸片顶起来吗?吸管顶在几号点上圆形纸片能顶起来?还有其他的点能将它顶起来吗?”

  4.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平衡的经验。

  教师:“原来,在圆形纸片上只有一个地方才能把圆形宝宝顶起来,而且这个地方就在圆形纸片的中心位置上。”

  (三)、迁移经验,幼儿探究三角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顶纸板的方法,再次感知发现纸板只有一个中心点能顶起来。

  1.介绍材料,提出问题,引发幼儿猜想。

  师:“今天,老师还准备了三角形、长方形纸片,如果也用吸管,你们猜猜能将它们顶起来吗?”“这两个形状上也有几个点,你们猜猜,在几号点能将纸片顶起来?看看中心点能不能顶起来?”

  2.教师提出探究记录的要求:在纸片能顶起来的'地方画个圆圈做个记号。

  3.幼儿操作探究三角形、长方形顶纸板的方法,并记录。

  4.结合记录,师幼分享交流。

  教师:“三角形、长方形纸片你们都试成功了吗?每个图形有几个地方能顶起来呢?在图形的哪个位置上吸管能顶起纸片?”

  5.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使几何图形平衡的有益经验。

  师:“像三角形、长方形这种规则的图形,只要找到它们都有一个中心点就能将纸片顶起来。”

  (四)、出示不规则的图形,提出问题,引发延伸活动探究。

  教师:“是不是所有图形的中心点都能将纸片顶起来呢?老师今天还准备了很多不规则的图形,请你们试一试这些不规则图形的中心点能不能将纸片顶起来?请在能将纸片顶起来的点的那个地方,用笔画个小圆点做上记号!”

  四、活动延伸

  1.在科学区中,投放几何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幼儿继续探究顶纸板。

  2.在后续活动中,继续探究顶纸板物体面的大小与顶纸板的关系。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节奏,用身体表现乘坐汽车时上下颠簸的动作。

  2.通过练习,整理旅游路线图,根据路线图提示,做出颠簸,左转右转上坡下坡,进隧道出隧道的动作。

  3.收集线索,匹配通行密码,感受穿越的乐趣。

  4.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5.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环境准备:23名幼儿坐成三排,模仿公交车的座位。每个孩子衣服或者裤子要有口袋。

  2.材料准备:路线拼图ppt通行证音乐。

  3.经验准备:有坐车外出的经验,知道遇到颠簸身体会怎样。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交代故事

  有一辆旅游巴士带着一群旅客出去旅游,一路上非常的颠簸,颠得头都晕了。他们左转右转、上坡下坡、进隧道出隧道,最后到达终点。

  现在我是这个巴士上的.乘客,请你们仔细看看我都做了哪些动作,都代表什么意思。(教师示范)

  二、幼儿学习动作

  1.师幼总结归纳所有动作要素。

  师:我这个乘客都做了哪些动作啊?

  2.邀请孩子们一起当巴士乘客,一起旅行。

  师:这次你们跟我一起也是这个巴士的乘客,一起去旅行好吗?(表演1)

  3.提出“旅行地图乱了,请幼儿帮忙摆整齐”的任务,请幼儿带着任务再次观察教师动作并跟做。

  师:既然是要去旅行,就得备好地图。韩老师本来是有一张旅行地图的,可是不小心被我弄乱了,你们愿意帮我把地图还原吗?

  4.调整分歧,最后确定正确的地图。

  师:一起跟音乐要检验一下这样地图是不是正确的。(表演2)

  5.改变坐姿为站姿。

  师:如果车上的座位没有了,我们只能站着,手拉住手环把手。(表演3)

  三、游戏

  1.幼儿改变座位,变成真正的旅游巴士。

  师:老师在这边,你们的椅子要怎么样?

  师:我们坐的不是普通的巴士哦,它是一辆神奇的巴士,每一次进入隧道后,都会穿越到一个地方,找到一个线索,在图上找到和线素一样的东西就会得到通行密码,谁的通行证和通行密码一样,谁就是下一次穿越的人。其实韩老师就是第一位穿越的人。我获得了一张线索卡片(小猪佩奇)。

  2.加入孕妇角色,传递幼儿正确价值观,累加有人站着有人坐着,让座等游戏体验。

  师:有一位新的乘客也要上车了,(教师扮演孕妇),我们该怎么做呢?(让座)那车子的空间有限,那有些乘客就得站着了。

  3.在游戏过程中猜猜谁不见了,谁穿越了,一次调动幼儿游戏兴趣。

  师:老师穿越到哪里去了?我们一起把老师喊出来。

  4.孩子穿越游戏一次。

  5.收集到线索后,完成最后一次穿越。

  教案反思:

  活动一开始就让孩子体验到了音乐活动的乐趣,跟着特有节奏感的音乐欢快的乘坐巴士去旅游,兴趣高涨。穿越环节也是亮点,结合现在的流行因素,把整节课推向另外一个高潮。但是在加入孕妇穿越时,问到孕妇上车没有座位了我们应该怎么坐时,孩子们没有一点回应,都没有让座的意思。最后在的鼓励下还有有不少孩子愿意给孕妇让座,传递幼儿正确的价值观。到最后一个环节了孩子们还是意犹未尽,没有轮到自己穿越,所有作为一个延伸环节,课后我们继续穿越。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4

  活动背景

  《均衡膳食营养促进幼儿健康的实践研究》是我们的园本课程,在经过了几年的学习和研究之后,我们的孩子对膳食营养已经有了较多的积累,并且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家庭的饮食,但是其中还存在一些挑食、偏食等饮食习惯上的问题,因此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并开展了《培养幼儿良好膳食习惯》的区级课题,在此过程中,我发现在我自己的班级,一些孩子不喜欢吃菌菇,因此结合课题和孩子的年龄特点,我开展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正确判别和掌握常见的几种菌菇的特征,并大胆表述出来。

  2.通过加深了解菌菇的营养价值,从而爱吃菌菇。

  3.知道人体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

  4.教育幼儿养成清洁卫生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常见的几种菌菇实物、PPT活动重点正确判别和掌握常见的几种菌菇的特征活动难点了解菌菇的营养价值,进而爱吃菌菇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1.师:小朋友们,今天和王老师一起到新的教室里做游戏,怎么样?走,我们挎起我们的小背篓,出发喽。

  2.师:看看,前面有一片绿绿的草地呢,瞧,草地上好像长出了好多东西,我们去把他们都采到自己的小背篓里吧。注意,大家要分散开,仔细找找,都要找到自己的背篓里。

  3.师:全部采完,我们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休息喽。

  (二)判别和掌握常见的几种菌菇,并大胆表述

  1.师:刚才我们的小朋友把地上的东西都采到了自己的背篓里了,现在就请你们仔细的看一看,你采到了几个,有哪些你是认识的?一会请小朋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幼儿仔细观察,并选取其中的一个进行表述。教师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等方面介绍一个菌菇。】

  2.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的很好,在我们的背篓里有很多的东西,有蘑菇,有香菇,有草菇,有针金菇,有平菇,那还有两种东西,他们长的有点很特别,谁愿意来说一说,他们有哪些区别?【引导幼儿从形状和颜色等外观观察杏鲍菇和鸡腿菇的区别。】

  3.师小结:杏鲍菇要比鸡腿菇大一些,而且杏鲍菇的上面是灰色的,而鸡腿菇的颜色是白色的,而且鸡腿菇的形状有点像我们常吃的鸡腿。这么多各式各样的东西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菌菇。

  (三)了解菌菇的营养价值,进而爱吃菌类。

  1.菌类的营养介绍。

  (1)师:认识了这么多的菌菇,那你们说说这么菌菇都有哪些营养呢?

  幼儿经验的回忆,个别经验拓展到集体幼儿。

  (2)小结:菌菇对我们的身体有非常多的好处,第一个,它的营养成分很多,比其他的蔬菜要高出来很多;第二,它能增强我们的抵抗力,让我们的身体少生病;第三,它特别适合肥胖的人吃,他们吃了不会长的更胖了;第四,它非常适合小朋友吃。

  2.解决问题,让每个幼儿都爱吃菌菇。

  (1)师:菌菇既然有这么多的营养,那你们都爱吃吗?

  (2)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让那些不喜欢吃的小朋友也爱吃这些菌菇呢?

  幼儿自由表述,并讲出理由,老师在一旁指导。

  (3)小结:刚才小朋友们说了很多的好办法,王老师也想到了一些办法,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们可以把这些菌菇切的小小的放在汤里面,或者是包成馄饨,再或者,我们把这些菌菇装饰一些,让他们从外观上吸引这些小朋友。

  (四)活动延伸

  师:刚才大家都想来很多的办法,可能真的有效哦,能让我们一起都爱上吃菌菇,回家可以告诉爸爸妈妈们,都去试试吧。

  活动反思

  今天的活动中,我认为优点是我采用实物的形式,更便于幼儿的观察和理解,在通过讨论、经验的回忆,让幼儿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表达的机会。

  缺点和不足,我认识在活动中,部分营养的环节,图片的选择还有待完善,让选取一些更具有代表性的图片。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5

  重点难点

  知道各地气温差异与离太阳的远近有关,初步了解热带、温带、寒带。

  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地的距离。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不一样,初步认识热带、温带、寒带。

  2.能力目标: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个事物的直线距离。

  3.情感目标:体验探索活动带来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现在的季节

  教师: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 气温怎么样?(引导幼儿说出不冷不热、温暖等词)我这里有三张图片,仔细观察哪一张是这个季节的人们?

  (教师提供三张图片,上面的人们分别穿着裙子、小外套、棉袄让幼儿选择)

  二、初步探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教师出示图片,引出此时不同地方气温差的现状。

  教师再出示两张图片:北极人的图片、非洲热带地区人们的图片。

  教师:仔细观察这两张图片,你发现那里的气温怎么样?猜猜他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2.初步讨论三个地方气温差异的原因。

  教师:其实这两个地方和我们这一样是春天,那为什么这个地方这么热,这个地方那么冷,而我们这比较温暖呢?(教师边说边将这三张图片摆在黑板上)

  3.幼儿自由发表观点。

  三、通过操作大胆猜想三张图片在地图上的.位置

  1.教师出示有三座房子标记的地球平面图。

  教师:这三张图片中的人们分别住在图上的三个地方,猜一猜分别住在哪里?请你把他们送回家。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操作材料已经过塑封处理,每张图片的背后贴有双面胶,方便粘贴。)

  3.展示幼儿的操作成果并请幼儿陈述理由。

  4.教师示范正确的操作,并请幼儿调整自己的操作。

  四、操作探索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谈话引出气温和太阳远近有关教师:是什么让我们的地球保持温暖?(太阳)教师出示太阳图片。

  教师:哦,原来太阳能使我们保持温暖。如果想要热一点,我可以怎么办?如果想要冷一点,可以怎么办?(引导幼儿说出离太阳近就热,离太阳远就冷)

  2.探索操作方法。

  教师:这三个地方哪个离太阳最近,哪个离太阳最远,你怎么知道的?

  (引导幼儿用连线的方法,用两地之间直线的长短比较远近,知道热带离太阳最近,寒带离太阳最远。)

  3.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教师再操作一遍进行验证。

  五、总结

  提升教师出示一张用不同颜色表示这三个温度带的地球平面图(红色表示热带、黄色表示温带、蓝色表示寒带)教师:离太阳近的这一片地方比较热,所以叫热带;离太阳不远不近的地方比较温暖,所以叫温带;离太阳远的地方比较寒冷,所以叫寒带。我们生活在温带里。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将画有房子标记的地球平面图和各地人们着装的图片塑封起来放在科学角中供幼儿匹配。

  2.游戏活动:将各地的服饰投入表演区供幼儿进行角色扮演。

  3.家园共育:和父母共同查阅了解不同温度带人们生活习性以及文化的不同之处。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6

  目的:

  1、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片,并按故事发展的顺序合理排图。

  2、启发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述排图的理由。

  3、懂得有了本领应为朋友带来欢乐的道理。

  准备:

  大图片一套,小图片若干。

  过程:

  1、今天,老师要讲一个很好听的故事:《小狐狸的变身法》。

  2、什么叫变身法?(教师在幼儿讲述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3、介绍第一幅图片。

  (1)第一幅图片讲了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小结第一幅图片的内容:一天,小狐狸得意地对爸爸说:“我学会了变身法,会变蘑菇,会变石头,还会变其他许多东西呢!”爸爸翘起大拇指说:“你可真了不起!”正说着,小兔走过来了。

  4、引导幼儿排列图片顺序。

  (1)看见小兔来了,小狐狸会干什么呢?

  (2)请幼儿仔细观察每幅图片,然后按故事发展的顺序排列图片。

  (3)请个别幼儿排好图片后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排列。

  (4)教师按幼儿讲的顺序排出相应的图片,进一步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内容及前后关系。

  5、装订图书。

  (1)有什么办法能够使图片的顺序不会搞乱?

  (2)请幼儿按顺序在图片的右下角编上号码,并将图片装订成书。

  6、引起幼儿对下次学习的兴趣,结束。

  活动二

  目的:

  1、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并能清楚、连贯地讲述故事。

  2、鼓励幼儿创编故事情节。

  准备:

  幼儿人手一本小图书,教师用的图书一本。

  过程:

  1、我们最喜欢看《小狐狸的变身法》这本图书了。今天,我们再一起来看这个故事。

  2、请幼儿说说哪些地方看不懂。

  3、教师根据幼儿提问找出相应的图片指导幼儿,并请幼儿完整讲述图片内容,要求幼儿把图中的.背景和人 物的动作、表情讲述清楚。如当幼儿提出“小狐狸为什么要学变身法”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1)它用变身法捉弄了谁?它是怎样捉弄小兔的?这个问题可以从哪幅图片上找到答案?(第二幅。)

  (2)第二幅图片讲了什么?谁愿意讲给大家听?

  (3)教师小结图片内容。

  4、请你们再看一遍这个故事,也可以边看边轻轻地给旁边的小朋友讲这个故事。

  5、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讲给大家听?

  6、看了这个故事,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有了本领,只有去帮助别人,才会有快乐,才会有真正的朋友。

  7、假如不下雨,小狐狸会想什么办法和小兔、小狗重做好朋友呢?

  8、下次我们把刚才讲的故事编成《小狐狸的变身法》第二集,好吗?

  附:小狐狸的变身法

  小狐狸得意地对爸爸说:“我学会了变身法,会变蘑菇,会变石头,还会变其他许多东西呢!”爸爸翘起大拇指说:“你可真了不起。”

  正说着,小兔走过来了。小狐狸一瞧:嘻嘻,这肯定是只笨小兔,让我“吱溜”变成个蘑菇来捉弄它吧。等它采的时候,我跳东跳西,让它累得气喘吁吁,晕头转向。哈哈,就这么办!

  小兔一瞧有蘑菇就去采,谁知蘑菇跳来跳去,怎么也采不到。小兔正纳闷,小狐狸恢复了原样,得意地说:“瞧你这只笨小兔,上我的当了吧。这蘑菇是我变的呀,哈哈!”小兔听了生气地走了。

  正在这时,小狗走过来了。小狐狸一瞧:嘻嘻,这肯定也是只笨小狗,让我“吱溜”变成块石头来捉弄它吧。

  小狗走着走着,忽然脚底下冒出块石头,把小狗绊倒了,小狗呜呜地哭了起来。小狐狸恢复了原样,得意地说:“瞧你这只笨小狗,上我的当了吧。这石头是我变的呀,哈哈!”小狗听了很生气。

  小兔、小狗都不理小狐狸了,小狐狸趴在地上想:为什么它们都不理我呀?一个人真没劲,我得想个办法,和它们重新做好朋友。

  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小狗、小兔都没带伞,正着急呢,小狐狸“吱溜”一下变成一把大伞,为小兔、小狗挡住了雨,它们又成了好朋友。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7

  教材简析:

  我采用了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布料、鞋套作绘画工具,让孩子们通过用鞋套蘸颜料在白布上踩印出不同的色块,然后孩子们观察色块,大胆地画出他们喜欢的小动物。

  活动预设:

  1.鼓励孩子根据色块进行想象,大胆画出自己喜欢的动物。

  2.培养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作画能力。

  3.体验与同伴共同进行创作的乐趣。

  活动重点、难点:

  让幼儿根据色块在白布上大胆地进行创作,画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设计理念:

  《纲要》和《指南》在艺术领域的教育要求中倡导教师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创作美丽的图画,体验创造的乐趣;在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有趣的工具材料是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玩是幼儿的天性,爱动是幼儿的特点。在这个活动中,小朋友自始至终在游戏情境中学习,每个孩子都是那么投入。这里我将绘画工具从水彩笔变鞋套、水粉,画纸变成大白布,打破了常规教学模式,把绘画学习变成最喜爱的游戏。

  设计思路:

  生活是一种实践、一种参与,也是一种体验。课程可以追随幼儿的生活和经验。凡是幼儿需要的、感兴趣的,尤其是随时随地在其生活、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现的,又是他们急于想知道或解决的问题,应及时地纳入到课程和活动中来。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的经验受到了真正的重视,幼儿的学习与他们的真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参加森林舞会,请孩子们跳舞。

  (1)邀请小朋友在舞池中跳舞(大白布)

  (2)老师脚蘸颜料,在舞池中跳舞,踩出不同的脚印。

  (3)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颜料在舞池中跟着音乐跳舞。

  (我采用了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布料、鞋套作绘画工具,让孩子们通过用鞋套蘸颜料在白布上踩印出不同的色块,然后孩子们观察色块,大胆地画出他们喜欢的小动物。发散孩子们的'思维。)

  2.出示图片,引起幼儿对动物的回忆。

  (1)小朋友们跳舞跳得非常好,动物朋友也来了,看看谁来了?

  (2)出示小鱼,请孩子猜测动物。(谁来了?从哪看出来?)以此类推,分别出示:小猪、长颈鹿、大象、乌龟、老虎、兔子等小动物图片。

  (出示动物身体中最有特点的部位,让幼儿猜猜动物,加深孩子对动物的印象)

  3.引导孩子观察,大胆想象,找出并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

  (1)教师引导孩子从不同方向观察想象。

  引导幼儿观察刚刚踩出的花布,在里面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并说一说。

  (2)教师示范作画。介绍作画方法。

  教师找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并用黑白颜料将小动物画出。

  (3)幼儿作画。

  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教师指导。

  (引导幼儿在有趣的美术活动中不受自然规律、传统思维的约束,从单一封闭到开放自由,打破传统的老师教幼儿画的习惯,与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紧密结合,特别是要与幼儿自身的生活游戏紧密结合。让孩子大胆想象并画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表现自己独特的个性,在观察、注意、记忆和思维想象过程中让幼儿体验自主创造的快乐。)

  4.展示孩子作品,进行欣赏、点评。

  让孩子说说自己和别人的作品。发现哪些小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