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聚优范文网>幼师资源>幼儿教案>幼儿园大班教案

幼儿园大班教案

时间:2023-12-03 10:21:38 幼儿教案 我要投稿

幼儿园大班教案【通用3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教案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幼儿园大班教案【通用3篇】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根据绘本《咔嚓咔嚓剪胡子》的故事内容和乐谱提供的线索,理解音乐aba的结构,感受乐曲欢快活泼、轻松诙谐的音乐形象。

  2.探索用各种创造性的身体动作合拍地表现梳、剪胡子以及各种情绪体验的动作。

  3.感受创造的乐趣,享受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音乐《单簧管波尔卡》

  2.乐谱一张、胡子造型单

  3.绘本课件

  4.在进行了第一课时《咔嚓咔嚓剪胡子》的绘本阅读活动之后,幼儿对绘本内容基本熟悉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课时活动。

  活动流程:

  回忆故事——欣赏音乐——创造动作——合作表演。

  活动过程:

  1.回忆故事,理解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

  ●刚才,我们一起看了一本有趣的绘本,出示封面《咔嚓咔嚓剪胡子》。

  是谁在咔嚓咔嚓剪胡子呢?

  ●第一天,乔波奇咔嚓咔嚓剪胡子,剪了一个细长卷卷胡,他是怎么剪的呢?

  出示节奏型:咔 嚓 ︱咔 嚓 ︱ 咔咔 咔 ︱嚓嚓 嚓︱

  ●第二天,乔波奇又咔嚓咔嚓剪胡子,剪了一个小帅胡,他又是怎么剪的呢?

  出示节奏型:咔 — ︱嚓 — ︱咔 嚓 ︱嚓嚓嚓嚓 嚓︱

  ●正当他忙得不可开交时,店里来了一个徒弟,他很认真地学习,但是,经常把客人的胡子剪坏,客人们怎么样呢?

  ●乔波奇很耐心地教,徒弟很认真地学习,渐渐地,徒弟的水平越来越高,他要自己回家开店了,是《乔波奇剪胡子店二号店》。这里生意怎么样?

  ●小熊徒弟的手法很灵活,手艺也很了不起,就和师傅剪的一样棒。

  2.欣赏音乐,理解音乐的结构和形象。

  ●欣赏第一遍,初步感受音乐欢快、轻松、诙谐的形象。

  出示乐谱,在乐谱上指示音乐的进行。听后提问:这首乐曲听上去怎么样?

  ●欣赏第二遍,在绘本故事的线索中理解音乐aba的结构。

  图谱中的标记表示什么意思?乐曲可以分成几段?

  重点理解第二段:图谱中的波浪线表示什么意思?尝试表演小熊发抖、紧张的样子,客人的各种表情。

  ●欣赏第三遍

  第1遍,教师指示图谱,幼儿自由表演。

  第2遍,加上梳、掸的`动作跟随老师表演。

  3.创造动作,能跟着音乐合拍地表现各种剪胡子动作。

  ●欣赏老师的表演

  老师很喜欢这首乐曲,并且请我的好朋友钮老师一起来表演。

  看完后简单提问:表演得好在哪里?(一起学一学表情的互相交流)

  ●为a段创编动作。

  出示图片,乔波奇还有很多漂亮潇洒的剪胡子动作,能剪出很多的胡子造型,看,他是怎么剪的?

  请几个幼儿到前面示范表演自己的创造动作。

  跟着音乐自由创造、表演。

  4.合作表演,感受和表现音乐,体验快乐。

  ●现在,我们也来开一个剪胡子店吧,我们的乔波奇剪胡子店3号店正式开张了,请跟你旁边的朋友商量一下,谁剪胡子,谁做顾客。

  ●相互交换一次。

  ●结束:你们的手艺真是了不起,都剪出了漂亮的胡子,一起来秀一秀自己的胡子吧。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进入大班后,孩子们交往圈子越来越大,他们生活在群体中,会有困惑,同伴之间会产生矛盾甚至冲突。在班上经常会看到小朋友之间为了一把小椅子互相争抢、自己占有玩具、不和其他小伙伴一起分享等不愉快、不友好的现象。他们处理问题往往意气用事,缺少经验,方法简单。大班幼儿的情绪情感具有外露、不稳定、容易变化等特点,容易发脾气,产生生气的情绪,如果不及时将不良情绪排解掉,就会影响心理健康。因此,我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用较为生动形象的绘本《小路上的画》作为显性线索开展本次活动。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会调整心态,以乐观的态度、友善的做法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与人和谐相处。

  活动目标:

  1、欣赏绘本,比较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和态度,体验友善情感。

  2、尝试用“换种想法、换种做法”的思维方式,排解不良情绪。

  3、体验助人和自助的乐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PPT课件,录像,表情图。

  经验准备:记录表(记录自已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不开心的事情)。

  活动过程

  出示绘本,引起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看书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本好看的书,瞧,这是书的封面,看看都画了些什么。

  师:画面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观察表情、动作,分析人物特征

  1、萨沙

  出示PPTl:看,萨沙有什么本领?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画画很棒的人,我们怎么称呼他?你喜欢萨沙吗?为什么?

  2、卡佳

  出示PPT2:你们觉得卡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们喜欢卡佳吗?为什么?

  比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感受“换种做法”的益处

  1、师:一天卡佳又……萨沙看见了,他高兴吗?不高兴的萨沙会怎么做呢?

  2、卡佳的画被破坏了,卡佳会是一个什么表情呢?

  3、生气、发怒的卡佳会怎样做呢?这样做,结果会怎样呢?

  4、小结:噢,卡佳和我们想的不一样,她虽然有些生气,但是她没有发怒,而是换了一种方法,把水手们都救起来了,卡佳心里什么感觉?

  5.萨沙又来捣乱了,瞧,他又在干什么?卡佳又是怎么做的呢?你们喜欢卡佳的做法吗?

  6.总结:卡佳做得很棒!她总是有巧妙的主意,将坏事变成好事,这个巧妙的主意就是换一种方法、换一种想法去解决问题,让自己快乐起来。那么,当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会不会也像卡佳那样换个想法、换个做法让自己快乐起来呢?

  联系实际,尝试自我调整心情的方法

  1、几名幼儿上台表演跳远比赛,尝试调整失落的情绪。

  跳远比赛失败了,怎么让自己快乐起来呢?

  换想法: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换个角度想想,我也有很棒的方面;或者,我们继续努力,相信下一次比赛中能获胜,这样就会快乐一点了。

  2、观看自然灾害录像,尝试调整伤心情绪。

  换环境:体验伤心难过的心情,引导幼儿换一种环境,如看美丽的风景,听舒缓的音乐,让幼儿体验通过换一种环境也能让人改变心境,开心起来。

  3、迁移经验,强化“换种想法、换种做法”的思维方式。

  请幼儿述说自己记录的烦恼事情。

  引发幼儿自由讨论: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自己想出来的好办法。

  动作强化,边扔边说:“把不开心、不快乐的事情忘掉吧!”并把“烦恼纸团”摔进纸篓。

  续讲故事,进一步体验适时调整情绪给大家带来的快乐

  1、我们来看看萨沙,有没有像卡佳和我们小朋友一样,学会“换种做法”,让自己快乐起来呢?

  2、贴上“快乐表情卡”,鼓励幼儿永远快乐,一起向快乐出发!活动评析:

  本次活动既是社会活动,同时又是绘本阅读活动。整个活动过程非常清晰,主要采用了PPT展示的方式,从绘本的封面导入,然后根据画面内容一边讲述一边引导幼儿观察,同时猜测故事的发展。幼儿在活动中能始终随着教师的引导,积极主动地观察、想象、讨论,表述自己的见解。整个活动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精心挑选绘本,深入挖掘其精髓

  教师根据班上发生的事情,从孩子的兴趣入手,精心挑选既有趣味性又不失教育性的绘本故事《小路上的画》,反复研究,把握主线,设计教学活动。这个故事从文本到图画都非常具有趣味性,故事中“卡佳”的形象为幼儿树立了榜样:小朋友之间不只有竞争,更有协作与友谊。绘本的画面风格十分符合儿童的审美心理,故事中的角色是孩子们喜欢的对象,情节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十分贴近,容易被幼儿接受。

  2、赏心悦目读绘本,透彻理解其内涵

  教师将故事书制作成了PPT,声音、图画完美结合,为幼儿提供了具体生动的感性经验,非常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思维方式。整个活动围绕幼儿感受而展开,无论是硬环境(图片、音乐、课件),还是软环境(教师的语言、体态),都处处洋溢着美感,让幼儿视听结合,多次感受。活动过程清晰,安排合理:利用PPT课件帮助幼儿分析萨沙和卡佳的人物形象,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对比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和态度,体验共同生活的友善情感;通过“调动经验,设疑猜想”“巧设追问,解决难点”“质疑促思,突出重点”三个环节,帮助幼儿进_步理解了故事内容。

  3、多种渠道排解不良情绪.放飞心情

  玩“跳远”游戏。让幼儿比赛跳远。体验失败、不开心的心情,使幼儿有一种切身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克服自我中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即:遇到不开心、不快乐的事情,学会换一种想法、换一种做法。令自己快乐起来。

  观看自然灾害录像。体验伤心、难过的心情,引导幼儿换一种环境,如看美丽的风景,听舒缓的音乐,使自己快乐一些。

  述说自己的烦恼。让幼儿说说自己记录的、曾遇到的不开心的事情,引导幼儿自由讨论,并迁移经验,自己找到排解不开心情绪的方法。附:绘本故事

  小路上的画

  萨沙画画棒极了,大家都叫他小画家。不过,如果你想要得到一张萨沙的画,可难了。

  小朋友:“好萨沙,求求你帮我画张圣诞卡吧。”

  萨沙:“不行,你的笔太糟糕啦。再说我也没空。”

  慢慢地,大家都有些害怕萨沙,不愿和他说话了。

  一天,萨沙看见了地上奇妙的图画:“啊,多漂亮呀,是谁画的?”

  小伙伴们也许知道。

  小朋友:“我们真喜欢你画的画。”

  卡佳:“谢谢。我叫卡佳,我很愿意为你们画画。”

  从那以后,去找萨沙画画的小伙伴更少了。因为他们想要什么画,卡佳就帮他们画什么。

  一天,卡佳又在小路上画了一艘大船,嘿,多漂亮呀。不过,萨沙看了有些不快活。

  他从包里拔出一支笔来:“哼,我要和卡佳捣蛋。”

  蓬!让大轮船爆炸,让水手掉到水里。

  萨沙得意地拍掉手上的粉笔灰,一蹦一跳回家了。

  第二天,萨沙跑到院子里一看:呀,他画的那些水手正坐着彩色的小船朝岸边划去。

  卡佳真聪明,瞧,她把水手们全救起来啦!

  萨沙抓起粉笔画了一条大鲸,对着小船张开吓人的大嘴巴,他想:“这下,你们没办法了吧!”

  可是萨沙刚走到家门口,就听到一个小伙伴在喊他:“萨沙,快来看呀,卡佳又有办法啦!”

  啊,那些水手都坐到了大鲸背上。大鲸笑嘻嘻地朝前游啊游,多好玩。

  别生气,萨沙。其实我真想和你一起画画,画快乐的画。

  萨沙拿起笔,在大鲸背上画了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萨沙和卡佳。瞧,他们正咪咪笑呢!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在一次游戏中,一个男孩拼命想让一个头重脚轻的罐子站立起来,结果尝试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交流的时候全班孩子帮他想办法,最后他们在罐子里灌入水,让罐子成功地站稳了。这件事给了我设计集体教学活动的灵感,并促使我进一步思考。思考之一是,在这个探索活动中幼儿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即最重要的“核心概念”有哪些,这些核心概念应既能使幼儿理解科学的价值,又能为他们未来的科学学习做好准备。思考之二是,如何找到让幼儿感知科学概念的媒介。经过反复实验,我把一个长牙膏盒和一个短牙膏盒组合起来制作了L形小玩具,让幼儿在玩中学,玩中悟,感知重心的作用及力的平衡。

  目标:

  1.尝试在L形盒子底部加入一定数量的沙袋,通过变换沙袋的位置,改变盒子的重心,观察盒子的静止稳定性。

  2.通过实验学习合理预测及取材。

  准备:

  用废旧牙膏盒制作的两个末端分别标有红点、黑点的L形盒子(中空的、内有沙袋的各若干),袋装细沙若干,可供幼儿站立操作的桌子若干。

  过程:

  一、出示盒子,导入活动

  师(出示L形盒子):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

  师: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生活中有很多废旧的东西可以再使用,今天我们就来和这个由牙膏盒变的L形盒子一起做游戏。

  二、第一次探索:让空盒子站起来

  师:你们觉得这个L形盒子能站起来吗?

  (个别幼儿操作示范。)

  师(小结):你们真棒,发现L形盒子长的部分横躺在桌上,盒子站起来了;短的部分横躺在桌上,盒子站起来了;长的部分、短的部分放置成人字形,盒子也站起来了。

  师:现在盒子上的红点和黑点有点不服气了,它们也想朝下,让盒子站起来。你们有办法吗?如果让红点或黑点朝下,还能让盒子站立起来吗?(幼儿猜想后进行尝试。)

  三、讨论:为什么红点、黑点朝下时盒子站不起来

  师:你们的盒子站起来了吗?红点、黑点朝下时都不能吗?

  师:你们看清楚它们是怎么倒下的吗?朝哪个方向倒的?为什么? (教师演示并尝试朝几个方向放置L形盒子,验证幼儿的猜想。)

  师(小结):当红点朝下时,长的部分用它自身的重量把短的部分拉倒,不让短的部分站着。当黑点朝下时,短的部分也用它自身的重量把长的部分拉倒,不让长的部分站着。

  四、第二次探索:让红点、黑点朝下的盒子站起来

  师:我这里还有一个盒子,你们看我来试一试(演示红点、黑点朝下都不会倒的不倒盒)。

  师:咦,当红点、黑点朝下时,这个盒子上长的部分和短的部分怎么都不会倒下呢?可能会是什么原因?(鼓励幼儿大胆猜测。)

  师:告诉你们吧。是我在盒子里面装了沙袋。不过是不是有了沙袋的帮忙,盒子的长的部分和短的部分就一定能站立起来呢?现在给你们每人一个有沙袋的盒子,你们去试试看,是不是会和我这个盒子一样。

  (每个幼儿操作一个有沙袋的盒子,通过变换沙袋的位置,使盒子静止,保持稳定。)

  师:咦,原来倒下的长的部分和短的部分为什么都能站立起来了呢?

  师:是沙袋在里面的关系吗?沙袋有什么作用呢?

  师(小结):有了沙袋的帮忙,长的部分和短的部分就有力气抵抗了。当红点朝下时,短的部分和沙袋一起抵抗住长的部分的'力量,它就站起来了。当黑点朝下时,长的部分也和沙袋一起抵抗住短的部分的力量,它也就站起来了。

  师(用透明的盒子和幼儿一起进行验证):沙子落在盒子的底部,有红点(黑点)的部分重量重起来了,就不会倒下了。

  五、制作不倒盒

  师:想不想挑战一下,自己来做一个不倒盒?请把刚才给你们的空盒子拿出来,我再给你们每桌一些沙袋,这些沙袋里的沙子是一样多的。我们试试让沙袋来帮忙,让盒子站起来。要求是:沙袋不能打开,只能一袋一地加。

  师:我们来探索一下,红点朝下,短的部分站住,最少要请几个沙袋来帮忙?黑点朝下,长的部分站住,最少要请几个沙袋来帮忙?

  (幼儿把沙装入盒子进行实验。)

  师:你的实验完成了吗?请X X X演示一下。

  师:长的部分最少用了几个沙袋来帮忙?短的部分最少用了几个沙袋来帮忙?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师:原来长的部分自身的重量比短的部分重,长的部分的力气也就比短的部分大了,所以它用两个沙袋来帮忙就能站住了;短的部分的重量轻,所以要请更多的沙袋来帮忙才能站住。

《幼儿园大班教案【通用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幼儿园大班教案【通用3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教案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幼儿园大班教案【通用3篇】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根据绘本《咔嚓咔嚓剪胡子》的故事内容和乐谱提供的线索,理解音乐aba的结构,感受乐曲欢快活泼、轻松诙谐的音乐形象。

  2.探索用各种创造性的身体动作合拍地表现梳、剪胡子以及各种情绪体验的动作。

  3.感受创造的乐趣,享受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音乐《单簧管波尔卡》

  2.乐谱一张、胡子造型单

  3.绘本课件

  4.在进行了第一课时《咔嚓咔嚓剪胡子》的绘本阅读活动之后,幼儿对绘本内容基本熟悉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课时活动。

  活动流程:

  回忆故事——欣赏音乐——创造动作——合作表演。

  活动过程:

  1.回忆故事,理解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

  ●刚才,我们一起看了一本有趣的绘本,出示封面《咔嚓咔嚓剪胡子》。

  是谁在咔嚓咔嚓剪胡子呢?

  ●第一天,乔波奇咔嚓咔嚓剪胡子,剪了一个细长卷卷胡,他是怎么剪的呢?

  出示节奏型:咔 嚓 ︱咔 嚓 ︱ 咔咔 咔 ︱嚓嚓 嚓︱

  ●第二天,乔波奇又咔嚓咔嚓剪胡子,剪了一个小帅胡,他又是怎么剪的呢?

  出示节奏型:咔 — ︱嚓 — ︱咔 嚓 ︱嚓嚓嚓嚓 嚓︱

  ●正当他忙得不可开交时,店里来了一个徒弟,他很认真地学习,但是,经常把客人的胡子剪坏,客人们怎么样呢?

  ●乔波奇很耐心地教,徒弟很认真地学习,渐渐地,徒弟的水平越来越高,他要自己回家开店了,是《乔波奇剪胡子店二号店》。这里生意怎么样?

  ●小熊徒弟的手法很灵活,手艺也很了不起,就和师傅剪的一样棒。

  2.欣赏音乐,理解音乐的结构和形象。

  ●欣赏第一遍,初步感受音乐欢快、轻松、诙谐的形象。

  出示乐谱,在乐谱上指示音乐的进行。听后提问:这首乐曲听上去怎么样?

  ●欣赏第二遍,在绘本故事的线索中理解音乐aba的结构。

  图谱中的标记表示什么意思?乐曲可以分成几段?

  重点理解第二段:图谱中的波浪线表示什么意思?尝试表演小熊发抖、紧张的样子,客人的各种表情。

  ●欣赏第三遍

  第1遍,教师指示图谱,幼儿自由表演。

  第2遍,加上梳、掸的`动作跟随老师表演。

  3.创造动作,能跟着音乐合拍地表现各种剪胡子动作。

  ●欣赏老师的表演

  老师很喜欢这首乐曲,并且请我的好朋友钮老师一起来表演。

  看完后简单提问:表演得好在哪里?(一起学一学表情的互相交流)

  ●为a段创编动作。

  出示图片,乔波奇还有很多漂亮潇洒的剪胡子动作,能剪出很多的胡子造型,看,他是怎么剪的?

  请几个幼儿到前面示范表演自己的创造动作。

  跟着音乐自由创造、表演。

  4.合作表演,感受和表现音乐,体验快乐。

  ●现在,我们也来开一个剪胡子店吧,我们的乔波奇剪胡子店3号店正式开张了,请跟你旁边的朋友商量一下,谁剪胡子,谁做顾客。

  ●相互交换一次。

  ●结束:你们的手艺真是了不起,都剪出了漂亮的胡子,一起来秀一秀自己的胡子吧。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进入大班后,孩子们交往圈子越来越大,他们生活在群体中,会有困惑,同伴之间会产生矛盾甚至冲突。在班上经常会看到小朋友之间为了一把小椅子互相争抢、自己占有玩具、不和其他小伙伴一起分享等不愉快、不友好的现象。他们处理问题往往意气用事,缺少经验,方法简单。大班幼儿的情绪情感具有外露、不稳定、容易变化等特点,容易发脾气,产生生气的情绪,如果不及时将不良情绪排解掉,就会影响心理健康。因此,我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用较为生动形象的绘本《小路上的画》作为显性线索开展本次活动。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会调整心态,以乐观的态度、友善的做法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与人和谐相处。

  活动目标:

  1、欣赏绘本,比较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和态度,体验友善情感。

  2、尝试用“换种想法、换种做法”的思维方式,排解不良情绪。

  3、体验助人和自助的乐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PPT课件,录像,表情图。

  经验准备:记录表(记录自已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不开心的事情)。

  活动过程

  出示绘本,引起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看书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本好看的书,瞧,这是书的封面,看看都画了些什么。

  师:画面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观察表情、动作,分析人物特征

  1、萨沙

  出示PPTl:看,萨沙有什么本领?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画画很棒的人,我们怎么称呼他?你喜欢萨沙吗?为什么?

  2、卡佳

  出示PPT2:你们觉得卡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们喜欢卡佳吗?为什么?

  比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感受“换种做法”的益处

  1、师:一天卡佳又……萨沙看见了,他高兴吗?不高兴的萨沙会怎么做呢?

  2、卡佳的画被破坏了,卡佳会是一个什么表情呢?

  3、生气、发怒的卡佳会怎样做呢?这样做,结果会怎样呢?

  4、小结:噢,卡佳和我们想的不一样,她虽然有些生气,但是她没有发怒,而是换了一种方法,把水手们都救起来了,卡佳心里什么感觉?

  5.萨沙又来捣乱了,瞧,他又在干什么?卡佳又是怎么做的呢?你们喜欢卡佳的做法吗?

  6.总结:卡佳做得很棒!她总是有巧妙的主意,将坏事变成好事,这个巧妙的主意就是换一种方法、换一种想法去解决问题,让自己快乐起来。那么,当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会不会也像卡佳那样换个想法、换个做法让自己快乐起来呢?

  联系实际,尝试自我调整心情的方法

  1、几名幼儿上台表演跳远比赛,尝试调整失落的情绪。

  跳远比赛失败了,怎么让自己快乐起来呢?

  换想法: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换个角度想想,我也有很棒的方面;或者,我们继续努力,相信下一次比赛中能获胜,这样就会快乐一点了。

  2、观看自然灾害录像,尝试调整伤心情绪。

  换环境:体验伤心难过的心情,引导幼儿换一种环境,如看美丽的风景,听舒缓的音乐,让幼儿体验通过换一种环境也能让人改变心境,开心起来。

  3、迁移经验,强化“换种想法、换种做法”的思维方式。

  请幼儿述说自己记录的烦恼事情。

  引发幼儿自由讨论: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自己想出来的好办法。

  动作强化,边扔边说:“把不开心、不快乐的事情忘掉吧!”并把“烦恼纸团”摔进纸篓。

  续讲故事,进一步体验适时调整情绪给大家带来的快乐

  1、我们来看看萨沙,有没有像卡佳和我们小朋友一样,学会“换种做法”,让自己快乐起来呢?

  2、贴上“快乐表情卡”,鼓励幼儿永远快乐,一起向快乐出发!活动评析:

  本次活动既是社会活动,同时又是绘本阅读活动。整个活动过程非常清晰,主要采用了PPT展示的方式,从绘本的封面导入,然后根据画面内容一边讲述一边引导幼儿观察,同时猜测故事的发展。幼儿在活动中能始终随着教师的引导,积极主动地观察、想象、讨论,表述自己的见解。整个活动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精心挑选绘本,深入挖掘其精髓

  教师根据班上发生的事情,从孩子的兴趣入手,精心挑选既有趣味性又不失教育性的绘本故事《小路上的画》,反复研究,把握主线,设计教学活动。这个故事从文本到图画都非常具有趣味性,故事中“卡佳”的形象为幼儿树立了榜样:小朋友之间不只有竞争,更有协作与友谊。绘本的画面风格十分符合儿童的审美心理,故事中的角色是孩子们喜欢的对象,情节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十分贴近,容易被幼儿接受。

  2、赏心悦目读绘本,透彻理解其内涵

  教师将故事书制作成了PPT,声音、图画完美结合,为幼儿提供了具体生动的感性经验,非常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思维方式。整个活动围绕幼儿感受而展开,无论是硬环境(图片、音乐、课件),还是软环境(教师的语言、体态),都处处洋溢着美感,让幼儿视听结合,多次感受。活动过程清晰,安排合理:利用PPT课件帮助幼儿分析萨沙和卡佳的人物形象,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对比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和态度,体验共同生活的友善情感;通过“调动经验,设疑猜想”“巧设追问,解决难点”“质疑促思,突出重点”三个环节,帮助幼儿进_步理解了故事内容。

  3、多种渠道排解不良情绪.放飞心情

  玩“跳远”游戏。让幼儿比赛跳远。体验失败、不开心的心情,使幼儿有一种切身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克服自我中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即:遇到不开心、不快乐的事情,学会换一种想法、换一种做法。令自己快乐起来。

  观看自然灾害录像。体验伤心、难过的心情,引导幼儿换一种环境,如看美丽的风景,听舒缓的音乐,使自己快乐一些。

  述说自己的烦恼。让幼儿说说自己记录的、曾遇到的不开心的事情,引导幼儿自由讨论,并迁移经验,自己找到排解不开心情绪的方法。附:绘本故事

  小路上的画

  萨沙画画棒极了,大家都叫他小画家。不过,如果你想要得到一张萨沙的画,可难了。

  小朋友:“好萨沙,求求你帮我画张圣诞卡吧。”

  萨沙:“不行,你的笔太糟糕啦。再说我也没空。”

  慢慢地,大家都有些害怕萨沙,不愿和他说话了。

  一天,萨沙看见了地上奇妙的图画:“啊,多漂亮呀,是谁画的?”

  小伙伴们也许知道。

  小朋友:“我们真喜欢你画的画。”

  卡佳:“谢谢。我叫卡佳,我很愿意为你们画画。”

  从那以后,去找萨沙画画的小伙伴更少了。因为他们想要什么画,卡佳就帮他们画什么。

  一天,卡佳又在小路上画了一艘大船,嘿,多漂亮呀。不过,萨沙看了有些不快活。

  他从包里拔出一支笔来:“哼,我要和卡佳捣蛋。”

  蓬!让大轮船爆炸,让水手掉到水里。

  萨沙得意地拍掉手上的粉笔灰,一蹦一跳回家了。

  第二天,萨沙跑到院子里一看:呀,他画的那些水手正坐着彩色的小船朝岸边划去。

  卡佳真聪明,瞧,她把水手们全救起来啦!

  萨沙抓起粉笔画了一条大鲸,对着小船张开吓人的大嘴巴,他想:“这下,你们没办法了吧!”

  可是萨沙刚走到家门口,就听到一个小伙伴在喊他:“萨沙,快来看呀,卡佳又有办法啦!”

  啊,那些水手都坐到了大鲸背上。大鲸笑嘻嘻地朝前游啊游,多好玩。

  别生气,萨沙。其实我真想和你一起画画,画快乐的画。

  萨沙拿起笔,在大鲸背上画了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萨沙和卡佳。瞧,他们正咪咪笑呢!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在一次游戏中,一个男孩拼命想让一个头重脚轻的罐子站立起来,结果尝试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交流的时候全班孩子帮他想办法,最后他们在罐子里灌入水,让罐子成功地站稳了。这件事给了我设计集体教学活动的灵感,并促使我进一步思考。思考之一是,在这个探索活动中幼儿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即最重要的“核心概念”有哪些,这些核心概念应既能使幼儿理解科学的价值,又能为他们未来的科学学习做好准备。思考之二是,如何找到让幼儿感知科学概念的媒介。经过反复实验,我把一个长牙膏盒和一个短牙膏盒组合起来制作了L形小玩具,让幼儿在玩中学,玩中悟,感知重心的作用及力的平衡。

  目标:

  1.尝试在L形盒子底部加入一定数量的沙袋,通过变换沙袋的位置,改变盒子的重心,观察盒子的静止稳定性。

  2.通过实验学习合理预测及取材。

  准备:

  用废旧牙膏盒制作的两个末端分别标有红点、黑点的L形盒子(中空的、内有沙袋的各若干),袋装细沙若干,可供幼儿站立操作的桌子若干。

  过程:

  一、出示盒子,导入活动

  师(出示L形盒子):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

  师: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生活中有很多废旧的东西可以再使用,今天我们就来和这个由牙膏盒变的L形盒子一起做游戏。

  二、第一次探索:让空盒子站起来

  师:你们觉得这个L形盒子能站起来吗?

  (个别幼儿操作示范。)

  师(小结):你们真棒,发现L形盒子长的部分横躺在桌上,盒子站起来了;短的部分横躺在桌上,盒子站起来了;长的部分、短的部分放置成人字形,盒子也站起来了。

  师:现在盒子上的红点和黑点有点不服气了,它们也想朝下,让盒子站起来。你们有办法吗?如果让红点或黑点朝下,还能让盒子站立起来吗?(幼儿猜想后进行尝试。)

  三、讨论:为什么红点、黑点朝下时盒子站不起来

  师:你们的盒子站起来了吗?红点、黑点朝下时都不能吗?

  师:你们看清楚它们是怎么倒下的吗?朝哪个方向倒的?为什么? (教师演示并尝试朝几个方向放置L形盒子,验证幼儿的猜想。)

  师(小结):当红点朝下时,长的部分用它自身的重量把短的部分拉倒,不让短的部分站着。当黑点朝下时,短的部分也用它自身的重量把长的部分拉倒,不让长的部分站着。

  四、第二次探索:让红点、黑点朝下的盒子站起来

  师:我这里还有一个盒子,你们看我来试一试(演示红点、黑点朝下都不会倒的不倒盒)。

  师:咦,当红点、黑点朝下时,这个盒子上长的部分和短的部分怎么都不会倒下呢?可能会是什么原因?(鼓励幼儿大胆猜测。)

  师:告诉你们吧。是我在盒子里面装了沙袋。不过是不是有了沙袋的帮忙,盒子的长的部分和短的部分就一定能站立起来呢?现在给你们每人一个有沙袋的盒子,你们去试试看,是不是会和我这个盒子一样。

  (每个幼儿操作一个有沙袋的盒子,通过变换沙袋的位置,使盒子静止,保持稳定。)

  师:咦,原来倒下的长的部分和短的部分为什么都能站立起来了呢?

  师:是沙袋在里面的关系吗?沙袋有什么作用呢?

  师(小结):有了沙袋的帮忙,长的部分和短的部分就有力气抵抗了。当红点朝下时,短的部分和沙袋一起抵抗住长的部分的'力量,它就站起来了。当黑点朝下时,长的部分也和沙袋一起抵抗住短的部分的力量,它也就站起来了。

  师(用透明的盒子和幼儿一起进行验证):沙子落在盒子的底部,有红点(黑点)的部分重量重起来了,就不会倒下了。

  五、制作不倒盒

  师:想不想挑战一下,自己来做一个不倒盒?请把刚才给你们的空盒子拿出来,我再给你们每桌一些沙袋,这些沙袋里的沙子是一样多的。我们试试让沙袋来帮忙,让盒子站起来。要求是:沙袋不能打开,只能一袋一地加。

  师:我们来探索一下,红点朝下,短的部分站住,最少要请几个沙袋来帮忙?黑点朝下,长的部分站住,最少要请几个沙袋来帮忙?

  (幼儿把沙装入盒子进行实验。)

  师:你的实验完成了吗?请X X X演示一下。

  师:长的部分最少用了几个沙袋来帮忙?短的部分最少用了几个沙袋来帮忙?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师:原来长的部分自身的重量比短的部分重,长的部分的力气也就比短的部分大了,所以它用两个沙袋来帮忙就能站住了;短的部分的重量轻,所以要请更多的沙袋来帮忙才能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