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聚优范文网>幼师资源>幼儿教案>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10-26 00:56:51 幼儿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模板合集九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推荐】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模板合集九篇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并了解镜子的基本特征及用途。

  2、知道每个人的体形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3、细心观察,体验探索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各种镜子、大口袋、万花筒、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认识镜子1、游戏:摸口袋

  师:①今天老师的口袋里藏了一个有趣的东西,我请一个小朋友来摸摸它是什么?②摸上去感觉怎样?你觉得它是什么?

  2、自由探索

  看看摸摸,镜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他有什么特点?

  3、教师小结

  我们刚才见到的镜子都是用玻璃做的,是平滑的`、凉冰冰的、可以反光的,背面涂了层特殊的材料,叫金属漆,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照出物体了。(幼儿学说金属漆)

  二、探索发现镜子的用途1、回忆经验

  师:你还在哪里见过镜子,它可以用来干什么?

  2、讨论镜子除了帮助人们整理仪容,还有什么用途。说说汽车、商店等生活环境及自然环境中安装镜子的原因。

  3、通过照镜子使幼儿明白每个人的体形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要尊重别人。

  4、请幼儿说出还见过什么样的镜子。(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如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

  5、鼓励幼儿将两面镜子摆放在不同的位置,说说有趣的发现。

  6、教师小结。

  三、游戏:照镜子1、介绍规则。

  师: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玩照镜子游戏,老师做照镜子的人,小朋友做我的镜子,我做什么动作,你们镜子也做什么动作,好吗?

  2、游戏:随音乐做照镜子的游戏。

  四、延伸活动请幼儿玩万花筒,进一步了解镜子的特点。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各种工具固定图书的方法。

  2、进行简单统计,提高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记录能力。

  3、能积极参与装订图书活动,体验观察和探索的乐趣。

  活动重点

  知道一些常用小工具的名称以及用途。

  活动难点

  学习常用小工具的一些使用方法。

  活动准备

  幼儿准备:认识身边常用的工具。

  教师准备:小鸭玩具手偶,图片、回形针、订书机、夹子、铅笔、毛线、眉毛夹、固体胶若干,统计表、四个画架和适合活动情境的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以故事情境导入活动

  老师出示小鸭手偶说:嘿,大家好!我是小鸭乐乐,我刚开了一家印刷厂,厂里印了好多画纸,我想把它们装订成图书,但我不知道该用什么工具装订,你们能帮我想到好办法吗?(请幼儿说出自己的办法)

  二、探索发现哪些小帮手能够帮助固定图书

  1、操作前的猜想。

  教师:我这里有很多工具图片(出示六张图片),请你们把认为能装订图书的工具放在上面,不能装订的放下面,谁来试试。有人有不同的意见吗?

  2、幼儿操作。

  教师:每个人的篓子里也都有这几样工具,我们一起来做一做,看看哪些工具是我们的小帮手,能帮助我们装订图书,请把每一样工具都试一试。

  (教师除了鼓励幼儿各种工具都试一试之外,可以尽量减少直接指导、语言提示,让幼儿在自己的探索中发现,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操作时间。)

  3、交流经验。

  教师:请做好的孩子拿着图书和笔,把你用了哪几种工具记录在统计表上。(一张大的统计表)谁能拿着图书告诉大家,你用到哪些小帮手装订图书的?是怎么做的?哪些工具能够帮助我们装订图书?

  三、探索发现固定图书本领最好的小帮手

  1.幼儿的讨论。

  教师:小鸭乐乐说,你们真有办法,能用这么多的'小帮手装订图书。但是我的图书应该装订得不容易散,你们觉得是哪一种小帮手呢?谁来说说?有不同的想法吗?

  2.幼儿再次操作。

  教师:请孩子们选一种你认为能装订得最结实的小帮手来试一试。(幼儿自由选择一种工具装订另外一套图书,装订好后按顺序摆放在画架上。)

  3.得出结论。

  幼儿一一演示。演示完以后老师和幼儿一起得出结论:订书机装订的图书又结实、又牢固。

  四、给装订好的图书编页码

  1、教师再次创设情境:小鸭乐乐说,你们真棒!帮他找到了装订图书最好的办法,如果给他的图书编上页码,图书就可以卖出去了。请用订书机订图书的小朋友帮图书编上页码,不是用订书机装订图书的孩子可以试试用订书机装订一本图书,再编上页码。谢谢你们!

  2、幼儿根据自己的装订情况自行选择编页码、改进装订方法。

  教师小结:我们刚刚用到的回形针、订书机、夹子、固体胶等都是工具,有了这些工具,我们做事就会很方便。这些工具能帮助我们做很多的事情,以后我们慢慢去发现,它们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好帮手。(王红)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了解动物不同的生活环境。

  学习诗歌,并尝试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仿编诗歌。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动物”组图;《小动物的家》诗歌音频及图片;《小动物的家》诗歌图谱。

  纸面教具:《小动物的家》。

  活动过程

  出示组图“动物”,鼓励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说一说不同动物的家。

  我们班来了很多动物朋友,看看都有谁?

  这些动物的家在哪里呢?

  播放诗歌音频及图片《小动物的家》,引导幼儿欣赏诗歌,了解不同动物的家。

  动物朋友们给我们编了一首好听的诗歌,它们的家在哪里呢?答案都藏在诗歌里。

  1.播放诗歌音频及图片,引导幼儿初步理解诗歌。

  诗歌里介绍了哪些小动物?它们的家在哪里?

  2.再次播放诗歌音频及图片,引导幼儿用诗歌中的句式回答问题。

  清清的小河是谁的家?

  蔚蓝的`天空是谁的家?

  肥沃的泥土是谁的家?

  黑黑的树洞是谁的家?

  茂密的竹林是谁的家?

  辽阔的沙漠是谁的家?

  播放诗歌音频及图谱《小动物的家》,引导幼儿学念诗歌。

  1.播放诗歌音频及图谱,鼓励幼儿跟念诗歌。

  2.鼓励幼儿看着图谱尝试念出诗歌内容。

  3.师幼对念诗歌,教师念上半句,幼儿念下半句,之后轮换。

  师幼交流,引导幼儿尝试根据诗歌句式仿编诗歌。

  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它们的家在哪里?

  请你把它们编进诗歌里。(如:辽阔的沙漠,是骆驼的家)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

  1.在科学区投放纸面教具《小动物的家》,鼓励幼儿将动物与对应的家连线。

  2.在美工区投放纸和笔,引导幼儿将自己喜欢的动物和它的家画下来,并用诗歌中的句式描述。

  家园共育

  请家长与幼儿共读动物相关绘本,进一步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4

  目标:

  1、尝试饲养和照顾小蜗牛,观察记录比较蜗牛的饮食习惯。

  2、乐意和老师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体验交流与发现的快乐。

  准备:

  1、师生共同捕捉小蜗牛若干。

  2、《幼儿画册》

  过程:

  1、观察小蜗牛

  提问:小蜗牛长什么样?

  2、猜测小蜗牛喜欢吃什么?

  提问:你们知道小蜗牛爱吃什么?(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大胆猜测)

  3、试验,并尝试记录观察的结果

  (1)分组收集小蜗牛喜欢吃的食物.

  (2 ) 幼儿食物,讨论如何喂小蜗牛?

  (3)鼓励幼儿经常观察小蜗牛对所食物的喜好情况,用自己的方式将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

  4、交流、分享发现

  鼓励幼儿与老师同伴交流自己喂食方法和发现,获得蜗牛在饮食方面的初步认识。

  (1)提问:你发现小蜗牛爱吃什么?

  (2)提问:在喂养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3)阅读《幼儿画册》中的,判断一下蜗牛喜欢吃什么?

  活动反思:

  探究蜗牛食性的活动已进行一周了。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猜想,不断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食物喂蜗牛。在亲自喂养蜗牛的过程中,他们的.结论是,蜗牛吃水果、蔬菜、粮食,不吃树叶。在讨论结论的过程中,有的孩子提出:“蜗牛爱吃甜食。”对于这个结论孩子们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为了把孩子们对蜗牛食性的探究引向深入,我抓住时机问道:“蜗牛真的更喜爱吃甜食吗?怎么证明呢?”有的孩子说:“苹果是甜的,给它带点儿苹果试试。”但马上有孩子反驳:“只给它吃甜的食物不行,把甜的和不甜的食物同时给蜗牛吃,看它先吃哪个,这样试才公平。”两个人经过充分讨论一致认为,要证明蜗牛是不是更爱吃甜食,应该同时甜的和不甜的食物,而且两种食物要与蜗牛的距离相同。随后,孩子们分成5个小组,为蜗牛选择了不同味道的食物进行实验。结果4个组的蜗牛都先吃了甜食,只有1个组的结果与大家不同,原因是他们将白菜摆在了离蜗牛近的地方,所以,蜗牛先吃了白菜。有的孩子还发现蜗牛的大便是红色的,有的认为是血、有的认为是粪便,这是一个有趣的发现,可以生成一个新的话题。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天起,他们就用好奇、搜索的眼睛,欣赏着妈妈的笑脸、可爱的布娃娃、悠悠的蓝天和五颜六色的玩具,这些都给孩子带来了无比愉悦的心理体验。再长大些,他们就带着这架“眼睛摄像机”到公园、到动物园、到祖国各地的名胜古迹去游览,更是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情操。眼睛引导孩子去发现美、感受美。可是,有时眼睛还会带给我们错觉,如旋转的理发店标志灯、变幻莫测的霓虹灯,吸引了一双双惊奇的眼睛,难道灯也在长个子、霓虹灯也会跑步、做游戏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我设计了这一科学活动,意在通过活动,使幼儿进一步感受、体会眼睛看到的错觉现象。

  活动目标

  1.感知眼睛看到的错觉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

  2.初步培养幼儿对错觉游戏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1.教具:①色彩鲜艳的花一束;②两组圆形组合图一幅;③花瓶图片一张;④彩色转筒一个。

  2.幼儿错觉游戏材料若干:哭笑娃娃、转伞、陀螺、风车、扇子、硬币、色盘、小鸟和笼子双面转片、动画游戏等。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指指点点”形式导入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玩个“指指点点”的游戏吧!

  师:“鼻子鼻子眼睛”或“鼻子鼻子嘴巴”……幼儿随指令马上指点相应感官。

  (评析:教师以轻松、愉快的“指指点点”游戏,引入课题,使孩子自然进入活动状态。)

  二、体会、了解眼睛的用途

  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变出一束花,问:

  1.我变出来的是什么?你用什么看到我变出来的是一束花?(引出眼睛)

  2.眼睛的用途非常大,在日常生活中你的眼睛还看到过什么呢?

  幼:我的眼睛可以看东西;我的眼睛可以看路;我去动物园看见了大象;我在幼儿园看见了滑梯;我在大街上看见了公共汽车;我在公园里看到了许多的花、树和草坪;我和爸爸、妈妈去旅游看见了大海……

  (评析: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神秘地变出一束色彩鲜艳的花来吸引幼儿的注意,自然引出眼睛的用途。使幼儿体会了解眼的作用并进行发散思维,扩展生活经验,产生“放眼大自然,世界真精彩”的美妙感受和情感体验。)

  三、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错觉现象

  师:看见花儿红的是眼睛,看见草儿绿的是眼睛,可是眼睛看到的一定没错吗?请你睁大眼睛仔细瞧,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1.观察两组圆,请幼儿讲讲自己的发现,初步体会错觉。

  ①图上有两组圆,两组圆中间的两个圆是一样大呢,还是一个大、一个小?

  幼:左边中心的圆大,右边中心的圆小。

  ②将两个中心圆重叠对比,是一个大一个小吗?

  幼:哦,原来两个圆一样大呀!

  教师小结:由许多小圈围绕着的中心圆看起来比较大,由许多大圈围绕着的中心圆看起来比较小,通过对比得知,原来两个中心圆是一样大的。这是一种错觉,是眼睛给我们变的“魔术”!

  2.观察花瓶图案和彩色转筒,进一步体会错觉现象。

  ①出示花瓶图案。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幼:一个蓝色的花瓶、杯子、马桶、台灯……

  师:如果只看黄颜色部分,你能发现什么?

  幼:哇!我看到了两个对脸说话的小人儿。

  教师小结:小朋友只看蓝颜色部分,看到了花瓶、杯子、台灯、马桶,只看黄颜色部分时,却发现了两个说话的小人儿,这也是眼睛给我们变的魔术。

  ②观察彩色条纹的转筒。

  师:看一看转筒上面有什么?

  幼:转筒上有彩条……

  教师正反两个方向转动转筒,问:看看彩条有什么变化?

  幼:彩条一会向上跑,一会向下跑……

  教师小结:对,老师转动小筒的时候,小朋友看到花纹一会儿向上跑、一会儿向下跑,这也是一种错觉,是眼睛给我们变的“魔术”!

  (评析:教师以诗一样的语言总结眼睛看到的现象,并提出疑问:眼睛看到的一定没错吗?适时出示两组圆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感知两个中心圆的大小,初步体会错觉现象。接下来分别观察花瓶图案和转动起来的彩条转筒,进一步发现、体会错觉现象,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操作探索欲望已被充分调动起来,迫不及待地想玩一玩、试一试,难道眼睛真的会看错吗?为下一环节的操作探索做了极好的铺垫。)

  四、操作、探索,发现错觉现象

  师:眼睛变的魔术真有趣,这里有许多好玩的玩具-,请小朋友动手玩一玩、试一试,用小眼睛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1.教师逐一介绍操作材料:哭笑娃娃、陀螺、转伞、硬币、转筒、魔扇、水果、动画游戏……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动手操作、探索。

  2.请幼儿谈谈自己的发现。

  师:小朋友玩得真开心,观察也很仔细,现在大家一起来谈谈自己的新发现!

  幼:我发现小鸟飞到了笼子里;我发现小伞这样转,就变大了,那样转,就变小了;我使劲搓这两个硬币,发现变成三个硬币了;这个陀螺上有红色和黄色,可一转起来就变成橘子的颜色了;我看到小蝌蚪找到青蛙妈妈了……

  教师小结:小朋友发现的这些现象都是眼睛造成的错觉,也是眼睛变的魔术。

  (评析: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材料,放手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探索、发现错觉现象。各式各样的玩具为幼儿所喜爱,孩子们兴趣浓厚,探索欲望得到了充分满足。孩子是天生的发现家,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教师的动儿创设了宽松的谈话环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孩子们畅所欲言,互相交流新发现,体验错觉游戏的奇妙,共享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五、观看录像:生活中的错觉现象

  师: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的错觉现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分享一下吧!

  师幼交流、分享,体会错觉现象带来的美妙感受。

  结束语:生活中我们看到的许许多多错觉现象,不但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还给我们的视觉带来了美的感受。当你在周围的生活中发现错觉现象时,请及时告诉你身边的人,让他们也来和你一起欣赏、分享吧!

  (评析:教师把幼儿的视野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对常见的事物现象、变化规律产生兴趣,使其用一双求知的眼睛去探索、去寻找,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点评

  随着《纲要》的进一步落实和实施,孩子们在科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日益凸显。活动中教师以关怀、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准确把握孩子们探究的方向,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为孩子们探究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使每个幼儿在活动中都能有新奇的发现,获得情感和探究的满足,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各个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自始至终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强烈的探索欲望。活动中幼儿能大胆操作游戏材料,勇于探索发现,并能用较完整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新发现,充分感受眼睛所看到的错觉,满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在探索操作游戏材料时,个别幼儿有一定难度,如果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会更有利于幼儿的交流和探索,使每位幼儿都能深入体会到错觉游戏带来的乐趣!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粗细的相对关系,能用目测的方法比较物体的粗细。

  2.能在周围环境中找出不同粗细的物体,发展观察比较能力。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重点与难点

  1.重点:初步理解粗细的相对关系,能用目测的方法比较物体的粗细。

  2.难点:能在周围环境中找出不同粗细的物体,发展观察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粗细不同的两根小棒、一颗空心的珠子。

  2.粗细不同、颜色不同(红、黄、绿)的圆柱体三个。

  3.粗细不同的圆柱体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1.游戏“穿珠子”,引导幼儿感知物体的粗细不同。

  (1)幼儿用两根粗细不同的小棒穿珠子,有一根小棒穿不进去,引导幼儿讲述为什么。

  师:今天呢,老师和小朋友们来玩一个游戏,小棒串珠子,每个孩子有两根小棒,请你把这个珠子在小棒上穿一穿。

  师:有的小棒穿不进去,你们的也都这样吗?那这是为什么呢?

  (2)幼儿讲述自己的感受:两根小棍粗细不同,所以粗一点的小棒珠子穿不进去。

  2.观察三个圆柱体积木,进行两两比较,感知粗细的相对性。

  (1)教师根据需要提出问题。

  这三个圆柱体的积木一样吗?哪里不一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最粗的积木是哪一个?最细的积木是哪一个?

  黄色积木和红色积木哪根细?黄色和绿色比哪根粗?为什么黄色积木一会我们说它粗一会说它细呢?

  (2)结:原来物体的粗细是比出来的,要看看它们和谁比,才能知道是粗的还是细的。

  3.游戏“排排队”。

  (1)请幼儿按照物体的粗细顺序排排队,说说是怎么排的。

  师:老师这里有很多的积木,现在就请小朋友按照粗细的规律来给这些积木排排队。请小朋友说你是怎么排的?

  (2)小结:小朋友们排的方法都不一样,有的按照从粗到细的顺序排的,从粗到细排一个比一个细;有的按照从细到粗的顺序排的,从细到粗排,一个比一个粗。

  4.寻找粗细,发展幼儿的`比较、观察能力。

  (1)引导幼儿从自身找出可比较粗细的物体。如胳膊和腿比,大拇指和小拇指比。

  (2)周围环境中寻找可比较粗细的物体。如树干和树枝比,电线杆的粗细,大象的腿粗尾巴细等。

  活动延伸:

  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观察幼儿园的树,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粗细的树,并用量一量、抱一抱的方法进行比较。

  教学反思

  1.比较的物体比较少;2.还没能更好激发孩子对物体比较的粗细的兴趣,老师说的多,孩子说的少,3.做游戏的时间比较短.

  小百科:粗指长条东西直径大的东西。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油和水倒在一起,油在上水在下互相不相溶的现象。用较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2.初步尝试用绘画记录的方式。

  3.通过调查表了解哪些物品可以去除油渍,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活动准备:

  1.每人水、油各一小杯、备用的油和水

  2.筷子若干

  3.记录单、记录笔、黄色油画棒等、调查表

  活动过程:

  一、猜物游戏导入

  1.师:还记得我们之前玩的猜物游戏吗?今天方老师带了一样东西,我们一起来猜猜看它是什么?

  2.幼儿进行猜物游戏。

  3.师小结引出油。

  二、猜想记录

  1.师:油是黄色的,像水一样可以流动的。那如果把它和水倒在一起会怎么样?油会在水的哪里?

  2.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猜想,教师出示幼儿猜想结果。

  3.幼儿进行试验验证结果,师小结。

  三、油和水混合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认真观察,把你看到的记录下来。

  2.幼儿实验,老师观察实验情况,提醒幼儿进行记录。并进行交流,

  四、延伸活动

  1.师:因为油和水不能融合所以生活中有很多地方有了油渍很难去掉,前几天我们发了张调查表,谁来介绍一下?

  2.幼儿介绍调查表内容。师小结。

  3.师:还有好多小朋友不知道油和水的秘密,我们拿着调查表一起去给他们介绍一下吧。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感官感知、认识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物理特性和水能溶解特定物质(糖、盐等)的化学特性。

  2、了解水的用途,知道节约用水。

  3、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培养幼儿对周围生活的关注。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每桌一杯清水、一杯牛奶、一杯醋。

  2、小勺子、吸管、温开水、盐、白砂糖。

  3、彩色塑料物件、石头、洗衣粉。

  活动过程

  一、认识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

  (一)引导活动,猜谜语,激发幼儿的兴趣

  “手抓不起,刀劈不开,洗脸洗手,都叫他来”。

  (二)基本活动

  1、水是没有颜色的。

  出示一杯牛奶和一杯水,让幼儿比较,说出:牛奶是什么颜色的?水呢?

  2、水是没有气味的。

  出示一杯醋和一杯水,幼儿闻一闻醋,再闻一闻水,说说水有没有气味

  3、水是没有味道的。

  幼儿尝尝甜牛奶,尝尝醋,尝尝水,比较:水有没有味道?

  4、水是透明的。

  在牛奶杯中和水中各放一块颜色鲜艳的糖,对比观察:为什么牛奶中的糖块看不见?水中的看得见?

  5、小结:水是无色、无味而且透明的。

  二、探索水的溶解性

  (一)引导活动

  1、出示两杯开水,一杯放了糖,一杯没有放糖,问:这两杯水一样吗?看上去一样,喝一喝呢?

  2、请个别的小朋友尝尝。

  3、问:为什么这杯水会是甜的?

  (二)基本活动

  1、引导幼儿对比观察糖和水的颜色味道。

  2、将白糖放进水里轻轻搅动,慢慢的,糖不见了,白糖到哪里去了?

  3、用吸管吸一口水,看看味道怎么样?

  4、再用盐做一次实验。

  5、小结:水能溶解糖和盐。

  (三)巩固活动

  1、讨论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里?

  2、让幼儿把老师提供的石头、彩色塑料物件、洗衣粉等东西放在水里,过一会儿搅动一下,看看哪些东西不见了?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

  3、提醒幼儿回家继续做类似的实验

  三、讨论

  水有什么用途呢?小朋友应该怎样节约用水?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花;

  2、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菊花、牡丹花、郁金香、蝴蝶兰的图片和这些花卉的介绍;

  2、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到公园或周边收集花瓣。

  活动过程:

  一、 导入

  歌曲《我的小花园》

  1、师:小朋友们,刚刚这首歌里都有什么呀?

  幼儿:花园、白花、红花……

  2、师:那你今天给我们大家带来什么花啊?

  幼儿介绍自己收集来的花的颜色和名称。

  二、 观看课件,欣赏几种花卉

  (一)、播放向日葵

  1、猜猜这是什么花。它叫“向日葵”;

  2、是什么颜色的?介绍向日葵是由根、茎、叶、花、果实五部分组成;

  3、、向日葵在生长的过程中是跟着太阳转,向日葵完全开花之后就不再跟着太阳转了;

  4、它的果实就是你们吃过的“葵花籽”。

  (二)、播放百合花

  1、猜猜这是什么花。它叫“百合花”;

  2、是什么颜色?花色还有白、黄、粉、红等多种颜色;

  3、介绍百合花呈钟形、喇叭形。

  (三)、播放牡丹花

  1、猜猜这是什么花。它叫“牡丹花”;

  2、是什么颜色?花色还有白、黄、粉、红、紫及复色;

  3、牡丹有“花中之王”的美称。

  (四)、播放蝴蝶兰

  1、猜猜这是什么花。它叫“蝴蝶兰”;

  2、是什么颜色?花色还有红、白、粉、黄、绿,花上带有很多不同的斑纹、条纹、斑点、色块等;

  3、花姿优美,颜色华丽,为热带兰中的.珍品,有“兰中皇后”之美誉。

  (五)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些花,你们觉得花儿美吗?小朋友们可以看看大自然里还有许许多多的美丽的花,你发现了别忘了要和我们大家分享哦!

  三、结束

  在歌曲《我的小花园》中结束。

《【推荐】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模板合集九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幼儿园科学教案中班04-10

科学教案幼儿园中班06-10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精选)02-24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01-14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溶解》05-30

(优)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07-23

[热门]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09-15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合集]07-22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热门】07-22

【优】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10-24

【推荐】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模板合集九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推荐】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模板合集九篇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并了解镜子的基本特征及用途。

  2、知道每个人的体形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3、细心观察,体验探索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各种镜子、大口袋、万花筒、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认识镜子1、游戏:摸口袋

  师:①今天老师的口袋里藏了一个有趣的东西,我请一个小朋友来摸摸它是什么?②摸上去感觉怎样?你觉得它是什么?

  2、自由探索

  看看摸摸,镜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他有什么特点?

  3、教师小结

  我们刚才见到的镜子都是用玻璃做的,是平滑的`、凉冰冰的、可以反光的,背面涂了层特殊的材料,叫金属漆,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照出物体了。(幼儿学说金属漆)

  二、探索发现镜子的用途1、回忆经验

  师:你还在哪里见过镜子,它可以用来干什么?

  2、讨论镜子除了帮助人们整理仪容,还有什么用途。说说汽车、商店等生活环境及自然环境中安装镜子的原因。

  3、通过照镜子使幼儿明白每个人的体形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要尊重别人。

  4、请幼儿说出还见过什么样的镜子。(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如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

  5、鼓励幼儿将两面镜子摆放在不同的位置,说说有趣的发现。

  6、教师小结。

  三、游戏:照镜子1、介绍规则。

  师: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玩照镜子游戏,老师做照镜子的人,小朋友做我的镜子,我做什么动作,你们镜子也做什么动作,好吗?

  2、游戏:随音乐做照镜子的游戏。

  四、延伸活动请幼儿玩万花筒,进一步了解镜子的特点。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各种工具固定图书的方法。

  2、进行简单统计,提高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记录能力。

  3、能积极参与装订图书活动,体验观察和探索的乐趣。

  活动重点

  知道一些常用小工具的名称以及用途。

  活动难点

  学习常用小工具的一些使用方法。

  活动准备

  幼儿准备:认识身边常用的工具。

  教师准备:小鸭玩具手偶,图片、回形针、订书机、夹子、铅笔、毛线、眉毛夹、固体胶若干,统计表、四个画架和适合活动情境的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以故事情境导入活动

  老师出示小鸭手偶说:嘿,大家好!我是小鸭乐乐,我刚开了一家印刷厂,厂里印了好多画纸,我想把它们装订成图书,但我不知道该用什么工具装订,你们能帮我想到好办法吗?(请幼儿说出自己的办法)

  二、探索发现哪些小帮手能够帮助固定图书

  1、操作前的猜想。

  教师:我这里有很多工具图片(出示六张图片),请你们把认为能装订图书的工具放在上面,不能装订的放下面,谁来试试。有人有不同的意见吗?

  2、幼儿操作。

  教师:每个人的篓子里也都有这几样工具,我们一起来做一做,看看哪些工具是我们的小帮手,能帮助我们装订图书,请把每一样工具都试一试。

  (教师除了鼓励幼儿各种工具都试一试之外,可以尽量减少直接指导、语言提示,让幼儿在自己的探索中发现,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操作时间。)

  3、交流经验。

  教师:请做好的孩子拿着图书和笔,把你用了哪几种工具记录在统计表上。(一张大的统计表)谁能拿着图书告诉大家,你用到哪些小帮手装订图书的?是怎么做的?哪些工具能够帮助我们装订图书?

  三、探索发现固定图书本领最好的小帮手

  1.幼儿的讨论。

  教师:小鸭乐乐说,你们真有办法,能用这么多的'小帮手装订图书。但是我的图书应该装订得不容易散,你们觉得是哪一种小帮手呢?谁来说说?有不同的想法吗?

  2.幼儿再次操作。

  教师:请孩子们选一种你认为能装订得最结实的小帮手来试一试。(幼儿自由选择一种工具装订另外一套图书,装订好后按顺序摆放在画架上。)

  3.得出结论。

  幼儿一一演示。演示完以后老师和幼儿一起得出结论:订书机装订的图书又结实、又牢固。

  四、给装订好的图书编页码

  1、教师再次创设情境:小鸭乐乐说,你们真棒!帮他找到了装订图书最好的办法,如果给他的图书编上页码,图书就可以卖出去了。请用订书机订图书的小朋友帮图书编上页码,不是用订书机装订图书的孩子可以试试用订书机装订一本图书,再编上页码。谢谢你们!

  2、幼儿根据自己的装订情况自行选择编页码、改进装订方法。

  教师小结:我们刚刚用到的回形针、订书机、夹子、固体胶等都是工具,有了这些工具,我们做事就会很方便。这些工具能帮助我们做很多的事情,以后我们慢慢去发现,它们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好帮手。(王红)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了解动物不同的生活环境。

  学习诗歌,并尝试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仿编诗歌。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动物”组图;《小动物的家》诗歌音频及图片;《小动物的家》诗歌图谱。

  纸面教具:《小动物的家》。

  活动过程

  出示组图“动物”,鼓励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说一说不同动物的家。

  我们班来了很多动物朋友,看看都有谁?

  这些动物的家在哪里呢?

  播放诗歌音频及图片《小动物的家》,引导幼儿欣赏诗歌,了解不同动物的家。

  动物朋友们给我们编了一首好听的诗歌,它们的家在哪里呢?答案都藏在诗歌里。

  1.播放诗歌音频及图片,引导幼儿初步理解诗歌。

  诗歌里介绍了哪些小动物?它们的家在哪里?

  2.再次播放诗歌音频及图片,引导幼儿用诗歌中的句式回答问题。

  清清的小河是谁的家?

  蔚蓝的`天空是谁的家?

  肥沃的泥土是谁的家?

  黑黑的树洞是谁的家?

  茂密的竹林是谁的家?

  辽阔的沙漠是谁的家?

  播放诗歌音频及图谱《小动物的家》,引导幼儿学念诗歌。

  1.播放诗歌音频及图谱,鼓励幼儿跟念诗歌。

  2.鼓励幼儿看着图谱尝试念出诗歌内容。

  3.师幼对念诗歌,教师念上半句,幼儿念下半句,之后轮换。

  师幼交流,引导幼儿尝试根据诗歌句式仿编诗歌。

  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它们的家在哪里?

  请你把它们编进诗歌里。(如:辽阔的沙漠,是骆驼的家)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

  1.在科学区投放纸面教具《小动物的家》,鼓励幼儿将动物与对应的家连线。

  2.在美工区投放纸和笔,引导幼儿将自己喜欢的动物和它的家画下来,并用诗歌中的句式描述。

  家园共育

  请家长与幼儿共读动物相关绘本,进一步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4

  目标:

  1、尝试饲养和照顾小蜗牛,观察记录比较蜗牛的饮食习惯。

  2、乐意和老师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体验交流与发现的快乐。

  准备:

  1、师生共同捕捉小蜗牛若干。

  2、《幼儿画册》

  过程:

  1、观察小蜗牛

  提问:小蜗牛长什么样?

  2、猜测小蜗牛喜欢吃什么?

  提问:你们知道小蜗牛爱吃什么?(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大胆猜测)

  3、试验,并尝试记录观察的结果

  (1)分组收集小蜗牛喜欢吃的食物.

  (2 ) 幼儿食物,讨论如何喂小蜗牛?

  (3)鼓励幼儿经常观察小蜗牛对所食物的喜好情况,用自己的方式将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

  4、交流、分享发现

  鼓励幼儿与老师同伴交流自己喂食方法和发现,获得蜗牛在饮食方面的初步认识。

  (1)提问:你发现小蜗牛爱吃什么?

  (2)提问:在喂养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3)阅读《幼儿画册》中的,判断一下蜗牛喜欢吃什么?

  活动反思:

  探究蜗牛食性的活动已进行一周了。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猜想,不断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食物喂蜗牛。在亲自喂养蜗牛的过程中,他们的.结论是,蜗牛吃水果、蔬菜、粮食,不吃树叶。在讨论结论的过程中,有的孩子提出:“蜗牛爱吃甜食。”对于这个结论孩子们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为了把孩子们对蜗牛食性的探究引向深入,我抓住时机问道:“蜗牛真的更喜爱吃甜食吗?怎么证明呢?”有的孩子说:“苹果是甜的,给它带点儿苹果试试。”但马上有孩子反驳:“只给它吃甜的食物不行,把甜的和不甜的食物同时给蜗牛吃,看它先吃哪个,这样试才公平。”两个人经过充分讨论一致认为,要证明蜗牛是不是更爱吃甜食,应该同时甜的和不甜的食物,而且两种食物要与蜗牛的距离相同。随后,孩子们分成5个小组,为蜗牛选择了不同味道的食物进行实验。结果4个组的蜗牛都先吃了甜食,只有1个组的结果与大家不同,原因是他们将白菜摆在了离蜗牛近的地方,所以,蜗牛先吃了白菜。有的孩子还发现蜗牛的大便是红色的,有的认为是血、有的认为是粪便,这是一个有趣的发现,可以生成一个新的话题。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孩子呱呱坠地那一天起,他们就用好奇、搜索的眼睛,欣赏着妈妈的笑脸、可爱的布娃娃、悠悠的蓝天和五颜六色的玩具,这些都给孩子带来了无比愉悦的心理体验。再长大些,他们就带着这架“眼睛摄像机”到公园、到动物园、到祖国各地的名胜古迹去游览,更是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陶冶了情操。眼睛引导孩子去发现美、感受美。可是,有时眼睛还会带给我们错觉,如旋转的理发店标志灯、变幻莫测的霓虹灯,吸引了一双双惊奇的眼睛,难道灯也在长个子、霓虹灯也会跑步、做游戏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我设计了这一科学活动,意在通过活动,使幼儿进一步感受、体会眼睛看到的错觉现象。

  活动目标

  1.感知眼睛看到的错觉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

  2.初步培养幼儿对错觉游戏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1.教具:①色彩鲜艳的花一束;②两组圆形组合图一幅;③花瓶图片一张;④彩色转筒一个。

  2.幼儿错觉游戏材料若干:哭笑娃娃、转伞、陀螺、风车、扇子、硬币、色盘、小鸟和笼子双面转片、动画游戏等。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指指点点”形式导入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玩个“指指点点”的游戏吧!

  师:“鼻子鼻子眼睛”或“鼻子鼻子嘴巴”……幼儿随指令马上指点相应感官。

  (评析:教师以轻松、愉快的“指指点点”游戏,引入课题,使孩子自然进入活动状态。)

  二、体会、了解眼睛的用途

  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变出一束花,问:

  1.我变出来的是什么?你用什么看到我变出来的是一束花?(引出眼睛)

  2.眼睛的用途非常大,在日常生活中你的眼睛还看到过什么呢?

  幼:我的眼睛可以看东西;我的眼睛可以看路;我去动物园看见了大象;我在幼儿园看见了滑梯;我在大街上看见了公共汽车;我在公园里看到了许多的花、树和草坪;我和爸爸、妈妈去旅游看见了大海……

  (评析: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神秘地变出一束色彩鲜艳的花来吸引幼儿的注意,自然引出眼睛的用途。使幼儿体会了解眼的作用并进行发散思维,扩展生活经验,产生“放眼大自然,世界真精彩”的美妙感受和情感体验。)

  三、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错觉现象

  师:看见花儿红的是眼睛,看见草儿绿的是眼睛,可是眼睛看到的一定没错吗?请你睁大眼睛仔细瞧,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1.观察两组圆,请幼儿讲讲自己的发现,初步体会错觉。

  ①图上有两组圆,两组圆中间的两个圆是一样大呢,还是一个大、一个小?

  幼:左边中心的圆大,右边中心的圆小。

  ②将两个中心圆重叠对比,是一个大一个小吗?

  幼:哦,原来两个圆一样大呀!

  教师小结:由许多小圈围绕着的中心圆看起来比较大,由许多大圈围绕着的中心圆看起来比较小,通过对比得知,原来两个中心圆是一样大的。这是一种错觉,是眼睛给我们变的“魔术”!

  2.观察花瓶图案和彩色转筒,进一步体会错觉现象。

  ①出示花瓶图案。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幼:一个蓝色的花瓶、杯子、马桶、台灯……

  师:如果只看黄颜色部分,你能发现什么?

  幼:哇!我看到了两个对脸说话的小人儿。

  教师小结:小朋友只看蓝颜色部分,看到了花瓶、杯子、台灯、马桶,只看黄颜色部分时,却发现了两个说话的小人儿,这也是眼睛给我们变的魔术。

  ②观察彩色条纹的转筒。

  师:看一看转筒上面有什么?

  幼:转筒上有彩条……

  教师正反两个方向转动转筒,问:看看彩条有什么变化?

  幼:彩条一会向上跑,一会向下跑……

  教师小结:对,老师转动小筒的时候,小朋友看到花纹一会儿向上跑、一会儿向下跑,这也是一种错觉,是眼睛给我们变的“魔术”!

  (评析:教师以诗一样的语言总结眼睛看到的现象,并提出疑问:眼睛看到的一定没错吗?适时出示两组圆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感知两个中心圆的大小,初步体会错觉现象。接下来分别观察花瓶图案和转动起来的彩条转筒,进一步发现、体会错觉现象,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操作探索欲望已被充分调动起来,迫不及待地想玩一玩、试一试,难道眼睛真的会看错吗?为下一环节的操作探索做了极好的铺垫。)

  四、操作、探索,发现错觉现象

  师:眼睛变的魔术真有趣,这里有许多好玩的玩具-,请小朋友动手玩一玩、试一试,用小眼睛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1.教师逐一介绍操作材料:哭笑娃娃、陀螺、转伞、硬币、转筒、魔扇、水果、动画游戏……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动手操作、探索。

  2.请幼儿谈谈自己的发现。

  师:小朋友玩得真开心,观察也很仔细,现在大家一起来谈谈自己的新发现!

  幼:我发现小鸟飞到了笼子里;我发现小伞这样转,就变大了,那样转,就变小了;我使劲搓这两个硬币,发现变成三个硬币了;这个陀螺上有红色和黄色,可一转起来就变成橘子的颜色了;我看到小蝌蚪找到青蛙妈妈了……

  教师小结:小朋友发现的这些现象都是眼睛造成的错觉,也是眼睛变的魔术。

  (评析: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材料,放手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探索、发现错觉现象。各式各样的玩具为幼儿所喜爱,孩子们兴趣浓厚,探索欲望得到了充分满足。孩子是天生的发现家,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教师的动儿创设了宽松的谈话环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孩子们畅所欲言,互相交流新发现,体验错觉游戏的奇妙,共享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五、观看录像:生活中的错觉现象

  师: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的错觉现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分享一下吧!

  师幼交流、分享,体会错觉现象带来的美妙感受。

  结束语:生活中我们看到的许许多多错觉现象,不但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还给我们的视觉带来了美的感受。当你在周围的生活中发现错觉现象时,请及时告诉你身边的人,让他们也来和你一起欣赏、分享吧!

  (评析:教师把幼儿的视野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对常见的事物现象、变化规律产生兴趣,使其用一双求知的眼睛去探索、去寻找,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点评

  随着《纲要》的进一步落实和实施,孩子们在科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日益凸显。活动中教师以关怀、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准确把握孩子们探究的方向,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为孩子们探究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使每个幼儿在活动中都能有新奇的发现,获得情感和探究的满足,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各个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自始至终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强烈的探索欲望。活动中幼儿能大胆操作游戏材料,勇于探索发现,并能用较完整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新发现,充分感受眼睛所看到的错觉,满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在探索操作游戏材料时,个别幼儿有一定难度,如果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会更有利于幼儿的交流和探索,使每位幼儿都能深入体会到错觉游戏带来的乐趣!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粗细的相对关系,能用目测的方法比较物体的粗细。

  2.能在周围环境中找出不同粗细的物体,发展观察比较能力。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重点与难点

  1.重点:初步理解粗细的相对关系,能用目测的方法比较物体的粗细。

  2.难点:能在周围环境中找出不同粗细的物体,发展观察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粗细不同的两根小棒、一颗空心的珠子。

  2.粗细不同、颜色不同(红、黄、绿)的圆柱体三个。

  3.粗细不同的圆柱体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1.游戏“穿珠子”,引导幼儿感知物体的粗细不同。

  (1)幼儿用两根粗细不同的小棒穿珠子,有一根小棒穿不进去,引导幼儿讲述为什么。

  师:今天呢,老师和小朋友们来玩一个游戏,小棒串珠子,每个孩子有两根小棒,请你把这个珠子在小棒上穿一穿。

  师:有的小棒穿不进去,你们的也都这样吗?那这是为什么呢?

  (2)幼儿讲述自己的感受:两根小棍粗细不同,所以粗一点的小棒珠子穿不进去。

  2.观察三个圆柱体积木,进行两两比较,感知粗细的相对性。

  (1)教师根据需要提出问题。

  这三个圆柱体的积木一样吗?哪里不一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最粗的积木是哪一个?最细的积木是哪一个?

  黄色积木和红色积木哪根细?黄色和绿色比哪根粗?为什么黄色积木一会我们说它粗一会说它细呢?

  (2)结:原来物体的粗细是比出来的,要看看它们和谁比,才能知道是粗的还是细的。

  3.游戏“排排队”。

  (1)请幼儿按照物体的粗细顺序排排队,说说是怎么排的。

  师:老师这里有很多的积木,现在就请小朋友按照粗细的规律来给这些积木排排队。请小朋友说你是怎么排的?

  (2)小结:小朋友们排的方法都不一样,有的按照从粗到细的顺序排的,从粗到细排一个比一个细;有的按照从细到粗的顺序排的,从细到粗排,一个比一个粗。

  4.寻找粗细,发展幼儿的`比较、观察能力。

  (1)引导幼儿从自身找出可比较粗细的物体。如胳膊和腿比,大拇指和小拇指比。

  (2)周围环境中寻找可比较粗细的物体。如树干和树枝比,电线杆的粗细,大象的腿粗尾巴细等。

  活动延伸:

  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观察幼儿园的树,引导幼儿观察不同粗细的树,并用量一量、抱一抱的方法进行比较。

  教学反思

  1.比较的物体比较少;2.还没能更好激发孩子对物体比较的粗细的兴趣,老师说的多,孩子说的少,3.做游戏的时间比较短.

  小百科:粗指长条东西直径大的东西。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油和水倒在一起,油在上水在下互相不相溶的现象。用较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

  2.初步尝试用绘画记录的方式。

  3.通过调查表了解哪些物品可以去除油渍,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活动准备:

  1.每人水、油各一小杯、备用的油和水

  2.筷子若干

  3.记录单、记录笔、黄色油画棒等、调查表

  活动过程:

  一、猜物游戏导入

  1.师:还记得我们之前玩的猜物游戏吗?今天方老师带了一样东西,我们一起来猜猜看它是什么?

  2.幼儿进行猜物游戏。

  3.师小结引出油。

  二、猜想记录

  1.师:油是黄色的,像水一样可以流动的。那如果把它和水倒在一起会怎么样?油会在水的哪里?

  2.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猜想,教师出示幼儿猜想结果。

  3.幼儿进行试验验证结果,师小结。

  三、油和水混合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认真观察,把你看到的记录下来。

  2.幼儿实验,老师观察实验情况,提醒幼儿进行记录。并进行交流,

  四、延伸活动

  1.师:因为油和水不能融合所以生活中有很多地方有了油渍很难去掉,前几天我们发了张调查表,谁来介绍一下?

  2.幼儿介绍调查表内容。师小结。

  3.师:还有好多小朋友不知道油和水的秘密,我们拿着调查表一起去给他们介绍一下吧。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感官感知、认识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物理特性和水能溶解特定物质(糖、盐等)的化学特性。

  2、了解水的用途,知道节约用水。

  3、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培养幼儿对周围生活的关注。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每桌一杯清水、一杯牛奶、一杯醋。

  2、小勺子、吸管、温开水、盐、白砂糖。

  3、彩色塑料物件、石头、洗衣粉。

  活动过程

  一、认识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

  (一)引导活动,猜谜语,激发幼儿的兴趣

  “手抓不起,刀劈不开,洗脸洗手,都叫他来”。

  (二)基本活动

  1、水是没有颜色的。

  出示一杯牛奶和一杯水,让幼儿比较,说出:牛奶是什么颜色的?水呢?

  2、水是没有气味的。

  出示一杯醋和一杯水,幼儿闻一闻醋,再闻一闻水,说说水有没有气味

  3、水是没有味道的。

  幼儿尝尝甜牛奶,尝尝醋,尝尝水,比较:水有没有味道?

  4、水是透明的。

  在牛奶杯中和水中各放一块颜色鲜艳的糖,对比观察:为什么牛奶中的糖块看不见?水中的看得见?

  5、小结:水是无色、无味而且透明的。

  二、探索水的溶解性

  (一)引导活动

  1、出示两杯开水,一杯放了糖,一杯没有放糖,问:这两杯水一样吗?看上去一样,喝一喝呢?

  2、请个别的小朋友尝尝。

  3、问:为什么这杯水会是甜的?

  (二)基本活动

  1、引导幼儿对比观察糖和水的颜色味道。

  2、将白糖放进水里轻轻搅动,慢慢的,糖不见了,白糖到哪里去了?

  3、用吸管吸一口水,看看味道怎么样?

  4、再用盐做一次实验。

  5、小结:水能溶解糖和盐。

  (三)巩固活动

  1、讨论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里?

  2、让幼儿把老师提供的石头、彩色塑料物件、洗衣粉等东西放在水里,过一会儿搅动一下,看看哪些东西不见了?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

  3、提醒幼儿回家继续做类似的实验

  三、讨论

  水有什么用途呢?小朋友应该怎样节约用水?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花;

  2、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菊花、牡丹花、郁金香、蝴蝶兰的图片和这些花卉的介绍;

  2、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到公园或周边收集花瓣。

  活动过程:

  一、 导入

  歌曲《我的小花园》

  1、师:小朋友们,刚刚这首歌里都有什么呀?

  幼儿:花园、白花、红花……

  2、师:那你今天给我们大家带来什么花啊?

  幼儿介绍自己收集来的花的颜色和名称。

  二、 观看课件,欣赏几种花卉

  (一)、播放向日葵

  1、猜猜这是什么花。它叫“向日葵”;

  2、是什么颜色的?介绍向日葵是由根、茎、叶、花、果实五部分组成;

  3、、向日葵在生长的过程中是跟着太阳转,向日葵完全开花之后就不再跟着太阳转了;

  4、它的果实就是你们吃过的“葵花籽”。

  (二)、播放百合花

  1、猜猜这是什么花。它叫“百合花”;

  2、是什么颜色?花色还有白、黄、粉、红等多种颜色;

  3、介绍百合花呈钟形、喇叭形。

  (三)、播放牡丹花

  1、猜猜这是什么花。它叫“牡丹花”;

  2、是什么颜色?花色还有白、黄、粉、红、紫及复色;

  3、牡丹有“花中之王”的美称。

  (四)、播放蝴蝶兰

  1、猜猜这是什么花。它叫“蝴蝶兰”;

  2、是什么颜色?花色还有红、白、粉、黄、绿,花上带有很多不同的斑纹、条纹、斑点、色块等;

  3、花姿优美,颜色华丽,为热带兰中的.珍品,有“兰中皇后”之美誉。

  (五)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些花,你们觉得花儿美吗?小朋友们可以看看大自然里还有许许多多的美丽的花,你发现了别忘了要和我们大家分享哦!

  三、结束

  在歌曲《我的小花园》中结束。